四、选修课教学中的几种推荐课型
o 1.教师串讲课型
o 2.主题讲座课型
o 3.读书报告(朗诵)课型
o 4.评点交流课型
o 5.课题报告课型
o 6.作业练习课型
o 7.主题活动课型
五、语文选修课教学意应注的问题
1、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不一定每篇必讲。应把精讲精练和自读点拨相结合。提倡单元备课,单元教学。
2.关注不同选修系列的能力培养重点。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课程标准》)
选修课五大系列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大约可分为三个板块。(1)1、2“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主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增加个人文化底蕴;(2)3、4“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学应用”系列,偏重于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3)5、“文化论著”系列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层次。
3、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两个方面。
“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选修课不同于高等学校中文专业课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而要立足于语文活动,致力于实际的应用;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仍是必需的,但要对学科知识和理论下一番精选的工夫,以服从于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需要
4.拓展思维“活”而有“度”。
5.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出选择性与个性化。
6.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要体现选择性与个性化。
7.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8.选修课在学习过程中防止面面俱到,应以点带面,范例引导,举一反三。
9.不能将选修课上成专题讲座课,不能搞“百家讲坛”似的学术报告。
10.选修课不能上成语文知识专题课。
附录:
如何进行“诗歌与散文”的选修课教学(节选)
有限的课时是否能完成选修课的教学任务。选修课以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那么36学时内要做些什么呢?以唐诗选读为例,其具体要求如下:
选读唐代不同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重要诗歌流派和诗人的代表作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认识唐代诗歌创作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和个性的评述。
“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运用诗词格律知识鉴赏唐诗作品。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唐诗作品。
“可以把若干具有相同因素的唐诗组编在一起,进行专题性阅读鉴赏。从书刊、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作品评论资料,帮助阅读鉴赏;组织学生诗社等业余社团,开展专题研究活动;依托本地自然、人文资源,围绕所读唐诗作品组织游览、考察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感受和理解作品。”
根据以上要求第一步要做的事情是选择诗作,唐代诗人数以千计,唐代诗作数以万计,从中锁定15位能涵盖四个时期的重要诗人、平均选取每位诗人的代表作品10首,共计150首,应该是一个基本的阅读量了,不能再少。否则,没有一定阅读量,就不能显著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有了一定阅读量,则可以在众多作品的相互联系中、多角度的比较中,进行阅读鉴赏。但很显然,这些诗不能全在课堂上来鉴赏,否则即使以每课时学习3首的速度计算,也需要50课时。因此必须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比方说用一两节课来赏析几首边塞诗,然后把其它的边塞诗留给学生自读。
有人认为像意境与意象,诗词格律,文学史和文化常识等专业性很强的知识没有必要传授给学生,说什么课标在这方面要求过高。我不这样看。因为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诗歌中语音有规律的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的变化,其实就是表现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所以诗歌的音律美绝不是一个纯形式的因素,它是情感内容的有机组成,或是与情感内容不可分割的因素。阅读诗歌,须诵读,须于声音唇吻之间感受作品的音乐美,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是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与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意与境浑、神与物游、情景交融所组成的艺术整体。读诗不能入境,则诗味难寻。引导学生由作品的音律、意境入手去感受、把握、品味其情韵,可享受到诗歌鉴赏作为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莫大愉悦。当然,这方面的知识不宜讲得过细、过于专业,高中仍属基础教育阶段,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如果把这一选修内容上成了文学鉴赏概论课,就背离了课程目标。至于文学史、文化常识方面的有关知识作为间接的、隐性的知识理论背景也是少不了的。只是这些不应成为选修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只是帮助阅读鉴赏的手段,应少讲精讲。既然如此,也就不必担心难度过大,课时不够了。
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应区别对待。对于诗歌的知识性内容应采取讲授式教学,如唐代诗歌发展概况、唐诗流派、意境意象、节奏韵律等内容采取此法。对于课堂上的鉴赏应主要采取对话式教学,师生、生生通过对话和交流达成共识,并允许合理的多元解读存在,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提高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创意的评述和个性化解读的存在。对于课下内容应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老师适当加以指导。学生自己先进行学习和研究,查阅相关资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然后同学之间交流探究结果,最后以作业的形式提交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活动,并随时提供帮助。比方说有的学生查阅不到资料,教师就应及时补充,毕竟中国很多地方的学生是没有条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的。采取不同方法就会使教学更有效率。
模块之间也不是完全互相独立的,我们可以把一些模块融合在一起。比方说把“唐诗选读”与“《人间词话》选读”放在一块,正好可以利用《人间词话》中的观点,如“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以及情与景、隔与不隔、自然与雕琢、雅与俗、入与出等,帮助欣赏诗歌,同时提高运用理论观点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这也就避免了重复低效的问题。
采取上述建议后,我认为应该不必担心课时不够,课程要求过高了。
第三点要注意的是语文选修课程建设的创新所引发的教学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创新。首先,在教学安排上要努力寻求必修与选修的合理搭配,使必修与选修相互配合与互补,避免相互重复与牵制;第二,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要注意在高一高二安排好必修课的同时安排好选修课。在高三安排好选修课与复习课的时间;第三,要求老师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因为选修课程可能涉及跨班选修,甚至跨年级选修,这就要求教师探索用新的方法来管理课堂教学和展开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应增加交流的机会。
(2)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选修课程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自主选择,学会有选择地学习,学会选择教师,学会选择学习群体,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设计,学会正确审视、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并由此合理规划人生,培养自主自觉意识和自我负责的态度;其二,选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更具探究的精神、课程资源的视野,形成多向联系、多维综合的意识和能力,养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多种学习方式的交互作用中培养语文综合素养;其三,学会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培养自我检测与反思能力。
(3)学校教学管理的变革。学校对语文学科的教学管理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语文教学课时的安排和课表的编排,教师的分工,如何做到规划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二是如何建立健全适合学校情况、适应新课程变革需要的选课制度。学校对选修课、选修模块的内容、选修课表的使用等都要做详细的解释;三是如何建立与必修课评价相配套的选修课评价体制,这是非常重要又很棘手的难题。因为大家都认可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但是现存的困惑和问题是如何根据这样的原则制定切实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总之选修课的评价不应仅仅采用试题测试的形式,而形成性评价又不可太烦琐;四是如何建设一支适应选修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第四点要关注选修课的设计与开发。课标提出:“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学校及其所在地区具有的某种特殊条件,教师具有的某些特长,都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可以成为一些特色课的生长点。”那么,怎么理解这些要求呢?
根据五个系列的内容及所举选修课示例,我们可以把选修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阅读鉴赏类,如“唐诗选读”;一类是活动类,如“演讲与辩论”。不同类的选修课的编写体系内容应各有侧重。如阅读鉴赏类可精选适合的名家名篇,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情趣。要求学生先不看任何材料,写出读后的第一印象,然后或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己搜寻参考资料深入鉴赏探究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而活动类则可精选案例,设置情境,设置实践内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对案例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探讨,从中获得体验和启示,要求学生就本课程的技能要点做演练,通过反复实践,切实提高应用能力。
运用模块形式来设置选修课程,便于学校发挥资源优势,也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有的学校可能身在“戏剧之乡”,那它可以在“戏剧”这一模块上大发异彩,有的学校可能处“旅游胜地”,那它可以在“游记散文”这一模块上大做文章;有的教师可能在古典诗词方面有修养,那他可以开设“古典诗词鉴赏”,有的教师可能在新闻传记方面有特长,那他可以开设“新闻传记的阅读与写作”等等。充分发挥了学校与教师的特长,实际上是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最佳的条件和机会。
另外也有现成的选修课教材可用,比方说语文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为有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设计了5个系列、总计16种的选修课教材,供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选用。但教师在使用时应灵活机动,不必拘泥于选修教材。因为这些教材的编写者大多不了解中学语文的教学实际,编选出来的教材多少带有大学选修课的味道,在教材的适应性和操作性方面存在问题。
总之,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已是大势所趋,与其对其提出尖锐批评,不如积极而又审慎的探索,找寻到实施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