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和一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
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发挥我校语文教师特长,整合我校语文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和学校教学资源,为选修课教学打好基础,特进行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资源为基础,由学校成员自主开展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语文课程开发。
二、西和一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原则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文以载道,自古有之。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载道明理,表情达意”的优势,选择适当的内容和形式将优秀的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理想情操和行为意志的教育。
2、补充性原则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开设适合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的选修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拓展。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本校或当地的资源优势,合理地补充课文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意义,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特色性原则
校本语文学习资源丰富,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充分考虑并突出重点,营造良好的大语文学习环境,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课程资源,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比如我们西和有着“乞巧”、“春倌”、“山歌”等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
4、主体性原则
新课标指出“教材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根据兴趣做事,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一定要时刻想着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要载体形式新颖活泼,大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5、地域性原则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利用本土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优势,学生比较感兴趣,有利于进行实践活动和开展探究式学习。结合国家课程,联系本地的文化名人、政治家的生活及事迹,联系本地的物产资源、山川地貌和民族风情,作为教材的补充,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既要考虑学生的共性特点和教育规律,又要考虑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如果要为特定教育对象确定恰当的目标,那么仅仅考虑他们已经学过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素质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等因素,做到因材施教。
三、校本课程教材开发设想
校本课程教材结构计划由七个模块组成:语文基础、阅读、写作、解题方法及训练、教学资源、本土文化、语文活动。由全组教师分小组承担各个模块的编写工作。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合教师们手头现有的资源。(本学期结束完成)
第二步,集中优势兵力对高二要进行的选修课课程教材进行编写。(下学期完成)
第三步,查缺补漏,完善定稿。(三年内完成)
四、 校本课程教材结构(草案) 编写人
(一) 语文基础 蔚智武
1、 拼音
2、文字
3、词汇
4、短语
5、句子
6、标点
7、表达
8、修辞
(二) 阅读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张 莉
2、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 卢喻峰
3、 外国诗歌散文鉴赏 石玺平
4、 小说鉴赏 范 炜
5、 文化论著选读 赵春晓
6、新闻与传记 王 德
(三) 写作
1、记叙文 甘金花
2、议论文 张 娟
3、抒情散文 王文利
4、应用文 王丽娟
(四) 解题方法及训练 王治安
1、 基础题
2、科学类文章阅读
3、文言文阅读
4、文学作品阅读
5、语言运用与表达
6、作文
(五) 教学资源
1、教案
2、课件
3、说课稿
4、教学心得
5、音、影、图像资料
(六) 本土文化
1、皮影戏、木偶戏 蔚智武
2、乞巧 丁海鹏
3、春倌 马文辉
4、秧歌 张 莉
5、仇池及伏羲文化 赵参军
6、杜甫陇右诗 卢大年
7、其它西和地方文化 颜新文 李登峰
(七) 语文活动(资料)
1、朗诵、背诵比赛
2、作文竞赛
3、田野采风
4、广告词、短信大赛
5、课本剧表演
6、演讲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