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碎小集》序
僻壤西和,赖人文始祖伏羲之灵光,百代以来,文脉绵延,不绝如缕。故而杜甫行吟流连,苏轼怀想感梦。然自宋而后,入川东道开辟,西路渐被荒弃,于是经济衰退,文化式微。延至共和国诞生,中华民族复兴,西邑虽僻,亦百废俱兴,文起八代之衰,艺生薄瘠之壤,一时诗人画士尽领风骚。前文联主席宁公世忠先生,即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一代本土学人之佼佼者。
宁老本是一位语文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一代园丁,创造的我县语文教育的巅峰,至今无人企及。其后,他出任文联主席,创立仇池诗社,编订仇池印谱,筹措出版本土名家书画诗文集,在文艺的土壤上撷英采华,培桃育李,总结前贤成果,修正当今偏失,指引未来方向,堪称一代文宗,艺坛坛主。先生墨宝数年前已经刊行于世,然其光彩熠熠的诗文却日见散失。这次出版宁老的杂文,为的是聚拢宝贵财富,以借鉴当世,启示后学,其意义毋庸赘述。然宁老推辞再三,最终以自己文章既杂且碎,微不足道,而名之曰《杂碎小集》。其谦谦君子的风范,于此可见一斑。
为他人艺文作序,可谓难矣。写作自序,己意了然,心口如一,故文从字顺,佳篇颇多。然为他人作序,他人有心,虽忖之度之,岂能闻弦歌而尽知其雅意乎?况求序之人,多为故交旧好,无奈之下,以虚文饰词属连成篇,即使偶有批评,亦多隔靴搔痒。待回头审视,又违己本心。故而,顾炎武叹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序。宁老深知其难,却义不容辞,迎难而上,十余年间,佳序迭出,或洋洋洒洒,振聋发聩;或文约辞微,旨意高远。因为,于书艺,他是行家;于诗词,他是专家。本集中所收序文,正本溯源以论篆印,类诗比画以评鄢草,从字外功夫窥廖书之堂奥,由渊源传承究赵书之高致。赏国画则倡导书画同源,书画相长;品诗歌则推重歌为心声,诗以言志;评戏剧则强调植根生活,“与时代同生”。目光如炬,笔锋似刃,探幽发微,鞭辟入里,鲜有虚美之辞,绝少讳饰之意,于名家书画诗文,每能点其精髓,指其要害。字里行间,充溢着长者的慈爱,仁者的宽厚,学者的思辨,智者的睿智。读之,篇篇使人倾倒,处处发人深思;品之,如嚼橄榄,如饮醇酒,滋味无穷。
不仅如此。宁老以其深厚的古文功底,兼之狂狷的诗人本质,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序文体式。体物则铺采摛文,穷形尽相;写志则江河决堤,一泻千里;辨理则水银洒地,无孔不入。在他这里,庄周的恣肆汪洋,孟轲的雄辩滔滔,相如的铺张扬厉,韩愈的波诡奇崛,并荟而萃之,酿而沥之。尤其是他从汉赋唐诗中汲取的对仗之句式,平仄之声韵,使得行文似窜珠缀玉,珠润而玉圆,文从而气畅,,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即使从委巷活套中取来的白话,亦自成骈俪之形式,铺排之体制。其文字之精美,语言之典雅,情采之曼妙,使人流连忘返;而气势之雄浑,境界之廓大,正如刘勰所谓意气骏爽。宁老以其典范的辞章启示后学,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而文章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求木之茂者,必固其根本。这泉源,这根本,就是四书五经,就是唐诗宋词,就是秦汉古文。我西和莘莘学子,汝识之乎?
其实,《杂碎小集》中反复申述的,是宁老对文艺传统日渐式微的忧思,处处张扬的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在那个砸烂封资修,扫除牛鬼蛇神,视传统文化如敝屣的文化氛围里成长。但宁老因“长期读古书,古人积习影响甚深”,国学之根基异常坚固,文化之自信坚定不移。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艺界“全盘西化”之议论甚嚣尘上,传统成为了绊脚石。此时的宁老用饱含忧虑的眼睛仔细打量着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这不是因为他成了守旧老人,而是基于他对文化传承的深刻认识。因为宁老明白,拒绝母乳对于新生儿意味着什么,文艺的创新,不是将传统当作枷锁彻底打碎,而是要将传统进行现代化的创造。故而,多写作于九十年代的这些谈艺论诗的序文,论书法的推陈出新如此,论今人写古诗的格律也如此。甚至,为先贤师友而作的回忆传记类篇章,褒扬的也是落魄时的淡定自若,穷困时的忧国忧民,以及死而不悔的民族精神。因此,《杂碎小集》中弥漫着的,是历经潮起潮落,惯看秋月春风之后,一位文化良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植根深固,气定神闲,泰山崩而色不变,麋鹿游而目不瞬,任弱水三千,我自取一瓢。荒僻的西陲小邑有这位老者,文艺幸甚,学界幸甚!
西和有一传统早餐名吃,叫“羊杂碎”,有别于陕西的羊肉泡。若顺着字面联想,将宁老此集比作文艺的美食,去除其调侃不敬的成份,则自有其形象神似之处。倘若把《杂碎小集》当作文艺的早餐食之,必能给人的一天提供足够的热量,充沛的体能。不知您喜食否?
是为序
卢继定 杨宏
二零零玖年 九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