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您的位置:西和县第一中学>>>书香校园>>>【校友风采】>>>文章阅读
 
本 类 热 点
  【1977级校友】中国科学院...
  【1978届校友】供职于英国...
  【人物】大辩无言宁世忠
  【轶事】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
  【人物】知名校友——作家黄英...
  【人物】著名校友——学者赵逵...
  【1996届校友】兰州大学生...
  【1985届校友】中国医科大...
  1996.10.2 知名校友...
  《鄢雨明书法选》序
【特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赵逵夫

双击滚屏 【 字体: 】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cn 时间:2011-6-14 点击次数:255

乐育英才亦解颜

  

——记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

 

  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史专家,他研究成就卓著、教学成果斐然,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赵逵夫,男,汉族,1942年12月生,甘肃省西和县人。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带头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业务负责人,“中国古代文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文学遗产》编委、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委、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为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辞赋学会顾问,曾先后担任甘肃省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是全国先进工作者、第二届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赵逵夫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史专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先秦两汉文学、古典文献学等领域造诣深厚、影响巨大。其楚辞学研究更是成就卓著、自名一家。他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古典文献学、甘肃地方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活动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甘肃省在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之一。他总是“固执”地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教书是我的天职,然后才是科研。”在长达近40多年的教学岗位上,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洒下了辛劳的汗水,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为甘肃省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2年9月,赵教授刚站在高校的讲台上,就给民族班的学生授课。民族班由来自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土家族、东乡族等不同民族的学生组成,不仅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还由于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也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矛盾纠纷也相对多一些,所以老师们大多不愿意给民族班的学生上课。赵先生却迎难而上,在细致了解全班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尽心竭力帮助民族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投入到专业的学习当中。赵先生了解到,班上回族学生的基础普遍稍好一些,而民族聚居地区的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学生基础要差些。于是他采取“一帮一”的互帮模式,让学习好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帮助辅导学习差的学生。他在班上挑选了8名成绩优秀的学生轮流对这10多位维、哈族学生进行辅导,定时间、定地点,由他进行指导和检查。这样,不仅尽可能地发挥了优生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晚上,他到教室去辅导,解答疑惑。有时还将学习上困难大的学生叫到家里辅导,甚至是他读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对学生,他总是充满了耐心和热心,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学习上的某些长进,给予恰当表扬。多年过去了,许多学生与他还保持着联系,互通音讯,互致问候。一些在青海、新疆等地工作的学生,还不时来看望老师。有的还在节日寄来茶叶、葡萄干之类,借以表达对自己老师的问候和挂念。这些学生回忆起当年学习古代文学的情况时曾感动地说:“赵老师对我们不另眼看待,不放弃我们每一个人。他给我们上课,让我们很有信心。”2005年10月19日的《光明日报》上,刊登了当年民族班的学生、全国优秀教师马占荣的文章——《人生永念一恩师》,表达了他对赵逵夫老师的深深思念和祝福。文章回忆当年赵老师给他们民族班学生讲课的情形说:“我觉得赵老师的古典文学根底很深,学问渊博。讲课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有时引经据典,赞名家学说;有时评他人看法,中肯有力;有时博采众长,独抒己见。听赵老师上课,可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深’、‘活’。课堂上,围绕中心,天文地理、神话民俗、诗词典故、无所不包。一节课上让学生领略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数家学说的利弊得失,那滔滔不绝的考证,那独到新颖的观点,那开阔的思路,怎一个‘活’字概括?听老师的课,我觉得在人生道路上能碰上像赵老师这样的名师指路,是人生之大幸!听赵老师的课,此生足矣!”这“深”、“活”的背后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坚毅与执着,是用辛劳的汗水凝铸而成的。他先后写成的仅《中国古代文学讲义》就达11本,约50万字,《诗经研究》、《楚辞研究》、《汉赋讲析》、《诗赋流变》等讲义共100多万字。对学生,他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的两首诗略可见此襟怀:“尺二讲台万仞山,从容站定岂无难?伏中亭午寒冬夜,乐育英才亦解颜。”“桌前作业叠成山,驻笔沉吟忆昔贤。窗内孤灯窗外月,寂然伴我五更天。”但学生的进步和成功是他最大的快乐。马占荣的文章还说:“赵老师不仅学问渊博,品德高尚,而且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很关心。他是我们在大学四年里见得最多、最熟悉的一位恩师,他是最能和我们打成一片的老师。在我的记忆中,大学里的老师,除上课外,很少能见到他们,而赵老师例外。无论在课外,还是在路上,或在宿舍里。都能看到他辅导学生的身影,都能听到他关心学生生活的话语。”“我之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有所成就,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与赵老师的精心培养和他人格力量的熏陶是分不开的,难忘恩师一辈情啊!”当年的青年学生,已成为各单位的教学骨干或行业精英。时光带走了流年,却让他们的师生情谊历久弥新;成为学生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成为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作为一名国内外的著名学者,赵逵夫教授虽然有很多科研项目要做,但他一直坚持每年为本科生开课,或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或学术讲座。他的授课总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带头开设的“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其有三篇讲座稿整理后发表于《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以《一生都要时刻准备着》为题对他专门作了访谈,刊出后在高校本科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南京大学基地班的学生在他赴南京开会时特别邀请座谈。近年来,他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大、中山大学等高校为本科生讲学,受到大家的欢迎。2006年8月,超星数字图书馆录制了赵老师关于《先秦文学》的教学录像,并特聘他为古典文学与文献学学科的总顾问。

 

  赵先生认为,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自2005年以来,他专门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体育古文”的选修课。从先秦至近代(1911年以前)数千篇反映体育活动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精选诗、词、曲、赋、散文、小说、史传、寓言、笔记小品等作品约100篇,进行注解、赏析,用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和古代文化素养,使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与体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该课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拓展了有关体育史的知识。开课以来,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他自编的《体育古文》教材已自印三次,而目前全国各体育院校还没有此类教材。因此,本书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素养的提升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结合教学实际,赵先生在理论上也对教学有深入的研究。1998年、2000年主持了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高师中文专业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方案的改革与实践”与“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近十多年中他在《中国教育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探索与争鸣》等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如《读书与研究》、《谈中文系学科建设》、《倾心高师教育的教育家——〈李之钦论教育〉读感》、《为同学们推荐二十本书》、《更新学校教育观念》、《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古代文学科怎样才能上好》、《爱之则劳,忠焉以诲——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回顾》等,都反映出他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他主编、参编的教材有《中国文学作品选》、《高等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等。

 

  赵先生常说:“搞好教学不是靠一两个人的努力就能办到的,也不是靠提高一两门课的质量就能解决问题的,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靠各个学科的配合。”1992年5月担任西北师大中文系主任以来,他狠抓教学质量,重视学科建设,并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试点抓教学改革,在当年学校进行的教学评估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被评为优秀,并于当年年底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为全省文科中最早成为省级重点的学科。1993年在西北地区的学位点评估中,又被评为优秀学位点。1996年创建了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这是西北师大的第二个博士点,也是甘肃省中文学科的第一个博士点。2000年,以赵先生为学科带头人的西北师大中国语言文学被评为甘肃省一级重点学科。在他的组织领导下,他和他的学生伏俊琏教授为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古典文献学2003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了西北师大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赵先生作为学科带头人,“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不仅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更以自己的一颗博爱之心和实际行动感染、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1969年,一位患有白血病的学生需要马上输血,他和班上两个学生献血抢救学生的生命。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他们每人各抽了一小管血,护士说:“估计不够,能不能再抽些?”赵先生对护士说:“学生不能再抽了,还是抽我的吧。”护士又抽了一管。等他回到宿舍后就倒在床上昏了过去,醒来时已经天亮了。而他早上仍然坚持去上课,却在讲课中晕倒在了讲台上……

 

  由于赵逵夫老师几十年来倾心于教育事业,在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中作出的贡献,1991年他被评为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同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教师,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园丁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师教师奖二等奖;1997年再次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获“园丁奖”;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教师标兵,《甘肃日报》、《瞭望》新闻周刊、《人民之声报》、《甘肃教育五十年》、《华夏师魂》等都对其教学先进事迹作了介绍。2000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教学改革论坛》杂志聘请为“专家评委”。 2006年先后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光明日报》2006年9月21日发表文章《“乐育英才亦解颜”——记第二届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赵逵夫教授》予以专门介绍。

 

  目前,赵老师带三届博士生、三届硕士生,尽管工作任务相当繁重,但他从来都是认认真真、勤勤恳恳,时刻在督促着大家要多读书,扎实专业基础,同时要有新思路,要有学术创新的精神。正如赵先生深深热爱着的屈原一样,他在讲坛上确是“滋兰九畹,树蕙百亩”。自1987年以来,赵老师已培养硕士生数十名,听过他课程的硕士生有数百名。1996年他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十余年来培养博士生36人,其中10余人分别进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山大学等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深造。他的学生中,12人已为教授,1人为研究员,11人为副教授,6人为博士生导师,分别在西北师大和浙江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大、郑州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大等校工作,不少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学术、学科带头人。“乐育英才亦解颜”,这是赵先生的心声,也是他四十年园丁生涯的真实写照。

 

  可以说,在教学方面,赵逵夫教授认真地践行了一位人民教师伟大而又光荣的使命,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祖国培养了众多的人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赵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园丁情怀,学者风范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科研方面,赵逵夫老师更是贡献突出、成就卓著、自名一家。赵老师在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甘肃地方文献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先秦文学与诗赋研究上成就突出。他的一系列有重大突破的学术论文,获海内外学者的好评。楚辞研究方面,他发现了先秦时代有关屈原生平与家世的新材料,以确凿的事实确定了屈原在历史上的存在,驳斥了一些日本学者的“屈原否定论”,维护了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对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提出的关于《离骚》的疑问以正确的解答,揭示了屈原作品卓越的艺术成就。日本老一辈汉学家、国际著名楚辞学家竹治贞夫教授评其“发微阐幽,开显千古之秘”,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语文系主任康达维教授读了赵逵夫的文章后来信说:“您的关于屈原早期不为人知的作品的发现,太令人激动了。”(见《屈原与他的时代》前言)。他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献》、《中国文化》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不少论文在国内和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学术刊物转载。出版专著《屈原与他的时代》、《古典文献论丛》、《屈骚探幽》、《中国历代文学编年史·周秦卷》等多种;主编《诗赋研究丛书》已达20种,担任大型丛书《诗经研究集成》的编委,担任全国性学会的《诗经研究丛刊》、《中国楚辞学》的编委。他主持完成的《先秦文论全编要诠》、《全先秦文》,列入《“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他任总主编、组织校内外学者共同承担的《历代赋评注》(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七部,共420万字),2010年由巴蜀书社出版。

 

  2004年,由赵逵夫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院基金项目《先秦文学编年史》被国家社科规划办评为优秀项目,这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甘肃省第一个被评为优秀的项目,2006年收入《国家社科基金文库》,国家社科规划办写的《出版说明》中认为“代表国家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20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在前不久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由学校党委书记刘基教授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温家宝总理,一并赠送的还有省委宣传部与省社科院主编的《陇上学人——赵逵夫卷》一书(这也是甘肃省古代文学研究方面唯一入选的学者)。2011年,由赵逵夫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获准立项,为甘肃省语言文学方面第一个国家重大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全面、紧张地进行当中。

 

  赵逵夫教授在科研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广泛好评,并先后获得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教育部第二届、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甘肃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8项,中国屈原学会“屈原研究十年”优秀成果一等奖。

 

  除了教学、研究之外,赵逵夫老师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也为甘肃省的文化教育工作和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作出了贡献。1997年以来连续担任全省高校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他工作认真负责,作风民主,办事公正,协助有关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和尊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在全国提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铸造民族伟大精神”的问题,这在今天看来更是有着现实意义的。他批判了当时否定爱国思想的错误思潮,他说:“爱国思想被否定,自然,背离祖国就成为名正言顺的事了。没有自信的人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信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社会科学的任务之一,便是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铸造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有着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一颗爱心,国家穷,可以变为富;弱,可以变为强。没有这种精神,没有这样的一颗爱心,富,可以变得内外交困;强,可以变得岌岌可危。一切的建设事业,都要落实到人的身上。”自从在高校工作以来,每遇有重大灾情需要捐助的情况,他总是积极带头捐款,捐款的数额在单位里也总是最高。2008年5月,当得知陇南地区发生地震后,他马上通过西和县文联,寄去一万元钱,后来又捐了两次,体现了他的这种爱心。

 

  赵先生对甘肃省的文化建设工作也十分关心。他对伏羲文化、陇南的氐人文化与形天神话、周秦文化等都有很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又着力于陇南、天水的乞巧风俗、陇东的“农耕文化——周文化——牛文化”的研究,认为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传说”同陇南秦文化、陇东周人文化有很深的关系。该选题目前被列为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教育厅规划项目。他指导西和县申报“中国七夕文化之乡”,全国民协2006年10月派专家考察后经研究予以批准。这是甘肃省在岷县的“花儿之乡”以后,全国民协命名的第二个文化之乡。2008年5月,西和县的“七夕节”又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又专门到庆阳地区作学术报告,受到西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1993年1月以来,他连续被选为甘肃省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并先后承担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第十届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他认真调查研究,在甘肃省教育发展、文化建设和西北地区民族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得到有关省领导的重视。2006年,他根据甘肃历史文化的特点,提出建立“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得到省领导的大力支持,将这个机构提升为省属研究单位。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全国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镇之一。

 

  作为教师,他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以非凡超群的学识教育着他的学生,更以伟岸高尚的人格感染着他的学生。近四十年过去了,无论从中学到大学,从硕士到博士,赵先生教过的学生,又有谁能忘记他严父慈母般的教诲和关怀呢?作为一名真正的学者,他有着高尚的人格和开阔的胸襟。这种人格精神,一方面表现在他甘愿以毕生精力去奋斗的学术生涯中。他研究屈原,研究传统文化,就是要铸造民族灵魂,弘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这种人格精神更表现在他教书育人的园丁生涯中。在赵老师身上,无言之教尤其让学生们感动,他的认真、谦逊、质朴、宽厚、随和,无不体现出一种学者风范,一种园丁情怀。

 

          

  作者:  
审核:xhyz.edu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甘肃省西和县第一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西和县汉源镇文园新村    邮编:742100    电话:0939-6627904
网站维护:西和一中教育技术中心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