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品牌
努力把西和建设成为陇上文化强县
---在全县文化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周 子 强
(2012年2月24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委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全县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动员全县上下抢抓政策机遇,发挥资源优势,凝聚全县之力,汇集全县之智,加快推进“文化西和”建设,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强县。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化认识,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的地位更加重要和突出,文化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标志着加快文化建设已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因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委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立足西和文化发展实际,准确把握西和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奏响加快建设特色文化强县的号角。
(一)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从外部环境看,中央和省市把文化建设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相继出台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和意见,在财政、税收、金融、市场、土地、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为我县文化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从内部条件看,西和是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地、仇池国遗址、秦人发祥地、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主战场,伏羲文化、仇池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等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乞巧文化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从工作基础看,多年来,经过西和历届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我县文化建设已奠定了一定基础,先后挖掘整理了以乞巧民俗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4个,编辑出版了《仇池国志》、《乞巧风俗志》、《仇池风》等40余部优秀书籍;创作生产了大型民俗秦腔剧《七月七》等一批文艺精品;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建成了文化广场、文化大厦、广电大厦、体育场馆、文化大院、文化小广场和农家书屋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乞巧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全县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必须准确把握西和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资源的开发利用看,虽然我县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但由于受经济、交通、信息等瓶颈的制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从文化事业的发展看,通过灾后重建,我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本条件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农村文化服务设施仍然十分落后,部分已建成的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也不够充分,配套建设和管理使用亟需加强。从文化产业的发展看,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初具雏形,但产业开发层次还比较低,没有形成文化龙头企业。从文化品牌的打造看,通过近几年的精心培育,我县乞巧文化已在省内外形成了一定影响,但作为独具优势品牌还需在广度、深度和高度上进行打造。从文化人才队伍看,我县文化艺术人才荟萃,但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特别是缺乏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的领军人物和文化名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在提高认识中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化改革发展作为增强全县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
二、打造品牌,加快推进特色文化强县建设
从西和文化发展实际和特色资源优势出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特色文化强县为目标,以主打乞巧文化品牌为抓手,大力实施项目推动、精品带动、产业联动、品牌驱动四大战略,积极推进先进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惠民、文化品牌塑造、文化产业提速四大工程,着力强化组织、人才、政策、机制四项保障,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条件和舆论支持。
(一)大力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塑造感恩奋进的人文品格。文化始终肩负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情操、引领风尚,教育、引导全社会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体现在热爱西和、建设家乡的伟大实践之中,不断巩固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大力弘扬“团结拼搏、以干克难、自我加压、敢于争先”的西和精神,形成抑恶扬善、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风气,着力营造爱国、守法、诚信、敬业的文化氛围和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不断凝聚和激发全县人民感恩奋进的精神力量。
(二)全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与方向。我们要按照“高起点规划、超前性设计、多元化投入、产业化运作、分阶段实施”的原则,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发展文化事业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的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一要加快城市文化设施建设。采取政府投资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尽快全面完成文化大厦、广电大厦、档案馆等重点文化项目,力争尽快投入使用,发挥作用。积极争取立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仇池大剧院等重点文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合城市改造,精心规划建设一批反映西和历史文化的城市雕塑和园林小品,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二要加快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特色鲜明”的原则,有效整合乡镇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项目资金,加快乡镇文化中心建设。要按照“整合资源、高效管理、专人负责、全面开放、多元运作、定期扩充”的原则,以乡镇中心村为重点,整合临近村农家书屋和学校阅览室图书,加快规划建设洛峪、姜席等一批集图书阅览、上网学习、休闲娱乐、文化交流为一体的乡镇中心图书馆,努力打造农村文化建设新亮点。按照“主题鲜明突出、布局小巧精致、功能实用完善、文化色彩浓厚”的要求,积极规划建设一批集集会、休闲、宣传、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院和文化小广场,不断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三要加快现代传播体系建设。高度重视西和县电视台建设,进一步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着力打造特色栏目,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和水平。整合各类宣传资源,组建电视、电信、互联网“三网合一”的网络公司,做大做强主流媒体。进一步创新办刊理念,努力把《仇池》杂志办成主题鲜明、品位高雅、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期刊。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主流媒体作用,更好地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四要不断丰富群众文化载体。按照“月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思路,以广场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学校文化、村镇文化、民间文化活动为载体,依托各类群众性文艺团体和协会广泛开展文艺表演、体育锻炼、生产技能竞赛等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继续组织实施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让广大群众在活动过程中享受文化愉悦。
(三)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构建科学的保护开发体系。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西和文化建设的不竭矿藏。我们要按照“突出重点、叠加优势、打造品牌、有序开发”的总体思路,积极做好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工作。一要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我县古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全县共有县级以上文化遗址68处。随着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在遭受自然或人为的破坏,大量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濒临消失,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严峻考验。我们要认真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对全县文化遗迹、文物古迹进行全面普查认定和抢救性建设保护,及时划定和公布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特别是对长道古西城遗址、仇池古国遗址、西峪坪遗址、宁家庄遗址、石峡八峰崖石窟、石堡法镜寺石窟等重点文物,要进一步提升保护等级,加大保护力度,并对遗址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和改造,力求恢复和保持古文化遗址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生态系统。二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起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申报工作,力争将影子腔、春倌等特色文化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和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传习所和传承人建设,建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开展“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切实提高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开发的能力。三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开发。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通过各类特色人文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积极打造和申报一批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不断发掘和提高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四)不断丰富内涵创新形式,努力做大做响西和乞巧文化品牌。我县乞巧风俗,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型民间节日民俗活动之一,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是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我们要充分依托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品牌,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进一步加大乞巧文化的挖掘、包装、宣传、推介力度,全方位提升乞巧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真正使西和乞巧唱遍全国。一要创新拓展乞巧文化的表现形式。聘请专业导演,创作编排一部以乞巧民俗为主题的大型歌舞节目、一部反映乞巧文化的电视剧、一部体现乞巧活动的电视动漫,全面提升乞巧活动的观赏性、艺术性。二要全面提升乞巧文化旅游节举办水平。进一步创新理念、丰富内涵,以“女性”和“巧手”为主题,积极举办织女(巧娘)形象大使比赛、乞巧民间小吃大赛、乞巧刺绣大赛、女性书画家邀请赛等活动,高质量、高水平举办好第四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努力把乞巧节打造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中国女儿节。三要加快乞巧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以县城为依托,以晚霞湖为中心,突出乞巧文化之乡这一品牌,建设一个乞巧文化展览馆、一个乞巧文化演艺广场,组建一支乞巧文化演艺队伍,引进一户现代文化企业,开发一批文化旅游产品,建设六个乞巧文化民俗村,形成集文化旅游、娱乐演出、书画创作、大型节会等为一体的乞巧文化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乞巧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伏羲文化、仇池文化和三国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保护开发力度,全方位、多层次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代表性强的西和地域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文化西和”新形象。
(五)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与朝阳产业。我们要像重视矿产资源一样重视文化资源,像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一样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建设成为西和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一要抓好重点文化产业。依托我县现有的文化资源,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突出资源优势,集中力量优先发展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文娱演出、工艺美术四大重点产业。推进文化与科技、信息、包装以及农业特色产业的广泛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逐步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二要抓好重点文化项目。立足乞巧文化、仇池文化、三国文化、伏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组建专门的项目班子,邀请省内外知名文化产业专家,指导论证储备一批带动作用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发展重大项目,并从项目准备、包装策划、资金落实到建设实施,进行全程服务、全程推动。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和精品旅游景区开发,加快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的文化产业聚集区、以晚霞湖为中心的乞巧文化产业园、以长道三国古西城“空城计”遗址为中心的三国文化展示区,带动聚集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项目、文化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三要抓好重点文化企业。没有大的企业,就难以形成大的产业。我们要把培育壮大重点文化企业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依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加快组建几户实力强、规模大的文化龙头企业。同时,积极支持县内民营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帮助其做专做精,做特做新,做大做强,努力培育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六)致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彰显西和文化的鲜明特色。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立足西和旅游资源南北兼具、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在发展中促进融合,在融合中加快发展,让旅游产业兼容更多的文化内容,让旅游产品承载更多的文化元素,让旅游服务体现更多的文化内涵,让旅游市场弘扬更多的文化精神,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互利共赢。一是通过规划编制引领融合。要把旅游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衔接起来,在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景点建设中赋予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使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旅游产业为载体,得到更好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之中,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实现建筑风格、色调和样式的有机统一,努力提高城镇文化品位,整体提升全县旅游的文化形象。二是通过景区打造推动融合。要把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无论是景区景点的整体打造,还是道路、桥梁、亭台水榭、楼堂馆所等服务设施,都要加强文化的深度包装,努力使晚霞湖等重点景区,既成为生态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的观光区、游览区,又成为地域特色文化的展示区、体验区,使游客在领略山水风光的同时,感受文化,陶冶情操。三是通过产业开发实现融合。把繁荣演艺市场作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点,在晚霞湖景区加快建设演艺中心,依托县剧团,组建演艺公司和演艺队伍,坚持常年演出和季节性演出相结合,丰富游客生活,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文化旅游消费。把旅游纪念品开发作为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大西和书画麻纸、刺绣保健枕、仇池石、草编、柳编等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生产、包装、营销力度,努力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特色、档次、规模和效益,逐步形成品牌,形成长效产业。四是通过区域协作放大融合。天水是全省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城市,我县与天水相距不到100公里,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随着十天高速的建成,距离将进一步拉近。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突破口,采取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区域协作,着力打造天水到西和的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乞巧文化)与三国文化旅游热线,全面融入天水-陇南大旅游圈,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七)大力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加快建设戏剧大县和书画之乡。文艺精品是文化强县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个地方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发挥西和文化人才荟萃、文艺创作氛围浓厚的优势,进一步充分调动各类文化团体和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西和特色、具有省级乃至国家级水平的文艺精品。一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吸引和激励县内外文艺人才参与精品创作,重点扶持一批利用我县历史文化资源,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学、戏曲、影视、书画作品,努力提升西和文化的知名度,增强西和文化影响力。要坚持抓好仇池文艺奖评选工作,对优秀作品和对文化西和建设有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大力表彰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励全县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要抢抓全省戏剧大省建设的机遇,实施戏曲精品创作工程,以县剧团为主体,每年扶持创作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重点戏剧精品剧目,努力提高全县戏剧艺术整体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县剧团改革,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广泛吸纳演艺人才,壮大剧团队伍,提高演技水平,创作精品剧目,拓宽演出市场,努力把县剧团打造成为全省一流剧团。要进一步打磨提升《七月七》等大型秦腔精品剧目,全力冲击全国大奖,力争进京汇报演出,努力把西和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戏剧大县。三要充分利用西和书画艺术气息浓郁,书画人才众多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书画协会和群众性书画组织建设,大力培养创新型书画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仇池书画院和各类书画廊规模,积极举办各类书画比赛、交流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大力发展书画产业,不断提升我县书画艺术的档次和在全省的知名度,努力把我县申报成为“中国书画之乡”。
三、健全机制,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机制,增强领导和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要强化组织保障。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定期分析文化改革发展形势,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要建立健全县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文化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发挥人大、政协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文化系统各部门要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发改、财政、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支持、搞好服务,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各项措施和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广大文化工作者、经营者要以繁荣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满腔热情地投入本职工作,竭尽全力地当好文化创作、文化传播、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文化强县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
二要强化人才保障。人才是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活力之源,是提高文化生产力的根本力量。一个地方文化的繁荣兴盛,必须要有一批领军人物和精英来领衔。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走出去、引进来,重导向、建机制,大力开展文化队伍“十百千”建设工程,在全县重点培养十名文化领军人物、百名重点文化人才、千名基层文化骨干,着力造就一支情操高尚、才艺精湛、富有激情、善于创造、能够引领文化发展的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工程,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本土文化名人。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文化人才,特别是既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又熟悉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人才。
三要强化资金保障。切实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建立政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设立文艺精品创作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激励专业文艺团体提高演出水平。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办法,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四要强化宣传保障。以提升西和知名度和美誉度为重点,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促进对外宣传文化交流。精心筹划各类有影响的对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编辑出版反映西和文化、提高西和知名度的大型丛书,全方位拓展西和文化品牌内涵。制定对外文化交流计划,精心组织《七月七》、《乞巧歌舞》等一批文艺精品节目,参加省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培育发展县内文化中介机构,开辟全方位的对外交流渠道。组织国家和省市重点媒体来我县采风,大力宣传报道西和特色文化和文化发展改革动向,全方位加大对外文化宣传,不断提高西和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同志们,文化春风劲,扬帆正当时。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强化措施,扎实工作,为把西和建设成为陇上特色文化强县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