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您的位置:西和县第一中学>>>新闻中心>>>教育时评>>>文章阅读
 
本 类 热 点
  课改中国行札记:关于西和教育...
  新华教育:千位高考状元成就远...
  文汇报:让课堂容忍学生
  熊丙奇:扩大教育公平,教改措...
  京华时报:南科大能否怀抱理想...
  熊丙奇:没人清楚大学教育如何...
  熊丙奇:改革缺乏动力 要让教...
  褚清源:《学校智道》序·他们...
  课改中国行札记:好管理成就伟...
  课改中国行札记:课改拒绝“傲...
褚清源:《学校智道》序·他们用行动定义理想

双击滚屏 【 字体: 】 文章来源:褚清源博客 时间:2011-11-3 点击次数:45

他们用行动定义理想

 

褚清源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这代表了很多人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常常在不同的人群中传播,像流行病毒一样无孔不入。

  正是这种集体情绪的渲染,有人把“教育问题”放大成了“问题教育”,以至于有人忧患——我们的教育“病”了;有人宣称——教育“死”了,只有学校还活着;也有人痛斥——我们的教育嫁给了经济,嫁给了政绩,惟独没有嫁给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孩子。

  身为教育中人,我们也常常会对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表示愤慨:我们的学校在异化,教育在异化,课堂在异化。在功利化思想的驱使下,今天的学校越来越漂亮了,教育却越来越没有生机了;学校有形的围墙透明了,无形的围墙却始终未能打开;学校的“工厂化”、“市场化”色彩浓了,而人文化和生活化却淡了;学校这个最应该彰显文化品质的地方,文化却是贫血的、苍白的。

  今天的教育走得太急切、太功利,以至于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忘记了出发的起点。“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要走向哪里?”当这样的追问被置于耳旁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成了成人的工具,甚至教育也成了工具,我们的教育试图越过成人直接追求成才,以至于教育被窄化为教学,教学被窄化为应试。

  我们每个人都在应试教育的围城里靠着一种惯性生存,人人都知道这样做是狭隘的,但鲜有人愿意用个体的力量对抗整个环境,常常把教育的问题归咎于体制的束缚。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考逻辑,我们每个人又都成了这个体制的帮凶,都在有意无意地加固着这个保守的问题制度。从这个层面上说,如果我们的体制需要突破的话,这个体制不应该是抽象的、宏大的,而是具体的、微观的,那就是从改变自己做起。至少作为教育中人,我们没有理由抱怨环境,抱怨体制,千万不要天真地以为只要体制变了,你的教育就能做好,这是怯弱者给自己找到的拒绝变革的美丽借口。

  我们这个国度从来不缺少揭开伤疤的批判者,同样,在我们的身边也总会有那么一批不甘平庸、勇于变革的建设者,总会有一批以教育理想追寻理想教育的行动者。他们用行动定义着自己的教育观和方法论,延续着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集体行动。

  行动是改革的最高智慧,教育理想只有诉诸行动方有意义,教育理念只有回到粗糙的地面才能彰显价值。我一向憎恶那些只说不做或者只批判不建设的人。教育需要“破”,更需要“立”,不破则不立,但只破不立是不道德的。

  这本书所记录的就是那些身处围城之中却试图以个体的努力寻求突围的学校,和学校背后敢于打破教育沉疴的人。

  我所记录的学校大多具备如下特征:

  一是学校正处于上升状态,改革是学校发展的主流文化。

  二是师生呈现出向上的生命状态,过着一种幸福而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三是有一位有思想的领军人物,并且这个人物背后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改革故事。

  如果用一个特征加以概括,那就是“变革”。变革的张力放大了学校的魅力。没有什么力量能挡住学校变革的脚步。教育变革以学校为代表呈现出了这样的景观:从城市到乡村,一批领跑课改的先锋学校正在成长,他们的影响在更大的范围内逐渐延伸;从校长到教师,教育者的集体成长意识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幸福指数的提升。

  穷则思变与忧患意识,代表了我所关注的学校的两种改革的文化基础。河南洛阳十二中、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等都是在发展身陷囹圄的背景下启动改革、走向成功的;而河南的郑州一中、山东昌乐二中等是当地的名校,却毅然锁定课改,谋求学校文化的突破与升级。

  在这些改革样本中,有已经走进人们视野中心的炙手可热的名校,但更多的是那些尚在成长中的“潜力股名校”。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地勾画和实践着理想愿景,他们在学校变革的道路上默默地“爬坡”,正是众多像他们那样“爬坡”前行的学校和校长,才构成了未来本土教育发展无可穷尽的活力和不可限量的动力。

  他们中有公办,也有民办。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敢于投身改革者都让人心生敬意,但是与民办学校相比,公办学校阵营中的改革者可能面临更大的改革阻力。公办学校的校长完全可以选择做一个“维稳型”校长,他们可以有太多理由远离改革,拒绝改革,但是他们毅然对可能意味着要付出种种代价的改革乐此不彼。没有对教育理想的追求,这样的改革可能无法开启,热情也无法持久。

  我很庆幸,因为记者这个职业结识了那些躬身实践于教育田野,敢于坚守理想、捍卫教育常识的人们。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好教育共同的品质,他们通往理想彼岸的路径可能不同,他们言说教育的方式可能不同,他们出发的起点可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追求理想教育的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是相同的。

  课改是一项通往理想教育的旅程。不管你是否感受到学校变革的脉动,课改都已进入了“深水区”。我们需要厘清的是,课改到底为学校教育带来了什么?课改会带中国教育走向哪里?我试图在自己有限的记录与解读中回应这些命题。因此,我常常把每一个学校个体置放于课改这一特定而宏大的背景下进行考量和观察,我也因此更愿意将这样的记录定义为对学校个体课改史的解读。

  我真切希望这本书能给更多的读者带来益处,让改革者从中读出共鸣,读出温暖,不再孤独,让那些有意改革者从中读出勇气,读出信心,不再迷茫,不再徘徊。

 

          

  作者:褚清源  
审核:xhyz.edu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甘肃省西和县第一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西和县汉源镇文园新村    邮编:742100    电话:0939-6627904
网站维护:西和一中教育技术中心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