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是宁世忠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日,本站特发西和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王钊老师撰写的回忆文章,以誌纪念。
宁 老 逸 事
西和一中 王钊
(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即使像一中这样的重点学校,生活条件还是相当简陋。就说上“卫生间”吧,教工的比学生的待遇高了一个等级,有单格的蹲位。可坑池一样是露天的。夏天,蝇蛆蠢蠢蠕动,欲上人衣,蚊蚋抓住机遇,大块朵颐。冬天呢,又是别样的体验,北风夹杂着霰雪,从空穴呼啸而上,直叫人冷颤。
这天,一样刮风飘雪。小解罢,只见下方液体水汽蒸腾而上,很快与呼出的气息混为一体,氤氤氲氲。正好宁老刚办完手续,见我缩头哆嗦唏嘘,像平时一样严肃地对我说:“你猜个谜语:冬天上一中厕所——打《登泰山记》一句”。
《登泰山记》?这样的名篇我当然是能通背的呀!脑子 一时就飞快地百度起来。可一遍下来,却没找到与谜面契合的句子,但承认猜不出,又不是年轻的我的性格。于是,就惴惴地试探起来,“是不是‘绛皓驳色’?”看老师不表态,又换一句“是‘道中迷雾冰滑’?”“那只有‘而雪与人膝齐’了”。
再试探下去就越来越离谱了,宁老还是不动声色。这时已经一东一西分道儿了,老师停了停步,略一回头,说,“大风扬积雪击面”。
我先恍然,后差点笑晕。
(二)
我对“代沟”这个词,早在参加工作之初就有了体会。当时的教师队伍,五、六十年代的老知识分子是主体,恢复高考后新一代毕业生也有十之一二了。这中间有个“断代”,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知识结构、年龄悬殊的新老教师之间,矛盾冲突还是比较普遍。
老前辈毛老师,时任语文副组长,负责常规的组内业务。工作一丝不苟,方法上依规依矩。老先生有点耳背。当时,才华横溢的小剡老师,因为坚持自己的理念,不能完全执行组里既定的教学要求。于是,老的说服不了少的,就将矛盾上交,把剡老师反映到校领导那里。在过去的组织原则里,这也是自然而然,可我们这一代就不能接受。
在一次集体阅卷时,因为一个标准上的争论,争着争着,火药味就上来了。年轻的控制不了情绪,指斥言辞有些激烈。老先生满腹委屈,向组长宁老申诉,尤其不能罢休的,是“竟然骂我卑鄙!”
宁老放下卷子,说:“老毛,没啥没啥,先帝都不以臣卑鄙嘛!”
一阵哄堂大笑,毛老也破涕为笑。
(三)
宁老虽为学界泰斗,却不以治学见称。曾言,自己不喜欢钻故纸堆,做经院考据的事。
二零零七年前后,西和乞巧文化风生水起,七夕“活化石”的挖掘成为学界盛事。当时,困扰学界的一个大问题是,西和乞巧风俗起于何时,源于何事。学者溯之秦汉,征之唐宋,佐之牛女河汉,从汉水之源寻根至西垂文化,一直上追到传说中的秦人始祖,纵横捭阖,洋洋洒洒,好让我等见识了一回学术之缜密,享受了一番文化之盛宴。
宁老也推波助澜,在当年正月十五的高层讨论会上,他另辟蹊径,“礼失而求诸野”,从现存乞巧礼俗中的祭巧仪式出发,提出了“祭祖说”,认为乞巧节原是秦人祭祀其妣祖的行为。
“祭祖说”一以贯之,画龙点睛,勾通了现实与历史,融汇了已有的成果,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至此,乞巧文化的起源问题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