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您的位置:西和县第一中学>>>教改科研>>>【教育教学论坛】>>>文章阅读
 
本 类 热 点
  【经验交流】“中途接班”的英...
  山东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
  【教学随笔】关于电势差与电势...
  【教学随笔】课堂“教学相长”...
  【经验交流】历史教学中的几点...
  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
  努力做一名学习型、思考型的班...
  【教学质疑】《屈原列传》教学...
  宏观着眼 微观着手:高考与高...
  【经验交流】新课程语文教学的...
【教学质疑】《屈原列传》教学三疑 [魏泽民]

双击滚屏 【 字体: 】 文章来源:语文组 时间:2011-3-15 点击次数:191



《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02期
 
《屈原列传》教学三疑
 
甘肃省西和一中     魏泽民
 
 
  一、“恒”“怛”不通,疑为字误
 
  高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第一版)《屈原列传》云:“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在课本注释中,将“惨恒”二字写作“惨怛”,解作“内心悲痛”,但没有注明是通假字或者古今字,此处正文与注释写法不一。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该句也作“疾痛惨怛”,不曾写作“惨恒”。
另外,查古汉语中很少有“恒”“怛”通用之先例,即使通用,在注释中也应当指出。因此,笔者疑其是因两字形似而造成排版印刷或校对之误。
 
  二、“本”指“三本”,其有出处
 
  《传》曰:“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课本注释说:“人处境困难,总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反,通返。”笔者以为,秦汉时代虽然迷信鬼神,但是,屈原作为一个洞察世情的杰出人物,是不会寄希望于上天和父母的。作者能发此喟叹,也是因为二人有相似的遭遇,这只能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慨,是不平之鸣,并无希冀上天和父母帮助之意。
另外,笔者疑其“本”字是有出处的,是有所指的。按,《荀子·礼论》曰:“理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屈原一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一心想着振兴楚国,一统天下,却遭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盖不能不生怨;他有高贵的出身,高洁的志向,高远的政见,远大的理想,却被疏见放,而自己又不甘沉沦,泯于众人,不愿受世之污垢,故只能把满腔的怨愤申诸天地,诉之父母。想天地的化育,父母的生养,先师的教诲,视今日处境之艰难,有心匡扶,却又无力回天,也就只能“长太息以掩涕兮”,作《离骚》以抒其怨,思“三本”以明心迹,并无求助之意。
故此,课本中的“本”当指“三本”,思“三本”是明其心迹,并无注释所谓希望得其帮助之意。
 
  三、“夺”非“强取”,疑是“改易”之意
 
  课文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句,课本注释“夺”为“强取”,似乎欠妥,理由如下:
  1、屈原与上官大夫皆为朝廷重臣,在那个极其讲究身份地
位的等级社会里,上官大夫虽与之“争宠”,但“心善其能”,还不至于粗鲁到强取硬夺,抢夺草稿的地步,更何况是“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怎敢对奉旨制宪的屈大夫无礼呢?
  2、当时,屈原力主联齐抗秦,革新政治,其奉旨“造为宪令”,
必有革除弊政、除旧布新的内容,这就势必会触动以上官大夫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利益。惟其如此,上官大夫才会如此“关心”屈平所制之宪令,并欲乘其未最后定稿的有利时机,对其内容做些修改,以保全旧贵族的利益。由此看来,“夺”字释为“强制改变”,引申为“修改”、“改易”更合理些。
  3、“夺”字释为“强制改变”,在古代汉语中是有例可援的,如“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字和“三军可夺帅也,不可夺其志”的第二个“夺”字,都可作如是解。
 
                              1997年10月于西和一中

 

 

          

  作者:魏泽民  
审核:xhyz.edu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甘肃省西和县第一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西和县汉源镇文园新村    邮编:742100    电话:0939-6627904
网站维护:西和一中教育技术中心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