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您的位置:西和县第一中学>>>教改科研>>>课题研究>>>文章阅读
 
本 类 热 点
  教育教学论文的常见类型及格式
  甘肃省教育科研成果鉴定办法(...
  【立项题组】西和一中“十一·...
  立项课题《中期报告》的文本格式
  【转载】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方...
  【通知】关于做好全市2011...
  【市教育局】2011.5.2...
  陇南市2011年度教育科学研...
  【动态】教研室召开省级立项课...
  【西和县教研室】2011.8...
【转载】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方法概述

双击滚屏 【 字体: 】 文章来源:网络 时间:2011-2-28 点击次数:220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方法概述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系   王艳玲

 


 

  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建立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而研究水平的高低又主要决定于研究方法和科学方法论的水平。因此,学习掌握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提高中小学教育研究者的素质与研究水平,正确深入地认识中小学教育规律,发展完善中小学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促进中小学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改进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节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一、什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

  教育之有研究,渊源于对教育经验的总结。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也就有了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但这种早期教育研究的文献和著述,是同哲学、社会学混杂在一起的,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体系。从十七世纪开始,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乌申斯基等人,他们把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此后,教育研究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逐渐充实和丰富起来。十九世纪以后,教育学开始采用从心理学领域引来的实验方法,迅速推动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十九世纪末叶,人们就更加注意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教育。到二十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纳编制出智力测验量表,用一系列从易到难的解答题来测量人的智力。智力测验的发明和应用,对推动教育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国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首倡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教育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而促进了教育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和更新。现在,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历史法、测量法、比较法、人种学的方法、教育统计的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方法等已在教育研究中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计算、分析、测试技术也进入了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为教育研究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由此可知,教育研究发展的历史漫长而曲折。那么,什么是教育科研?概括地说,教育科研是应用科学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具体地说,教育科研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进行系统地探索,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它具有以下一些本质属性:

  首先,教育科研是一种在探索中获取新认识的过程,是人们进一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活动。这也是教育科研的本质和目的。

  其次,教育科研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在教育科研领域取得了许多科学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法。搞教育科研就要按照这些方法的要求进行。其实,教育科研方法是教育科研规律的反映,按教育科研方法的要求搞科研,其实质是遵循教育科研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凡是遵循教育科研规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教育科研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遵循教育科研规律,盲目搞研究带来的则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一无所获。

  第三,教育科研的结果是获得新认识,形成科学的结论,即形成科学的理论或观点。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其他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等。那种虽然在头脑中思索了,也有了新认识,但未写出来的研究和虽然写成了论文或经验总结,但没有新观点,未形成新认识或新理论的教育科研不是完整的教育科研,也不是成功的教育科研。

  而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教育科研的一个特定领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中小学教育领域的现象和教育实践进行系统地探索,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的科学。教育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是我们迎接挑战、解决问题、走向新世纪的最佳选择。中小学教育科研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指导中小学的教育改革

  21世纪,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遵照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一靠政策保证,二靠教育科学研究指导。教育改革不能光靠行政命令,想当然,盲目进行。要研究怎样改革才能有效,把教育改革建立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教育改革牵涉的问题和方面十分广泛,诸如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等。这些都极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又如在中小学,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如何落实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这些也都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否则只能是一句空话。正因为如此,才提出“科研兴教”的口号,并指出: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二) 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这需要通过加强教育科研,积极探索新型人才成长规律,按规律办学。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在中小学教育中应占有统帅的、导向的地位。“向科研要质量”是非常正确的口号,也是许多中小学教师的切身体会。如北京崇文区一师附小通过“快乐教育”的研究,显著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教师不能光凭经验和苦干,要按教育规律、教育理论进行工作,否则就可能管不得法,教不得法,事倍功半。教育科研成果是教育规律的表现,一旦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掌握,就可以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变成提高教育质量的巨大的现实力量,能直接地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所以,国内外一些办得较有名望的学校都十分重视学校科研组织及群众学术团体组织的建设,十分重视教育科研活动,并成功地总结出:“抓科普、促科研、以科研带教研”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子。

(三) 完善中小学教育理论

  时代在发展,教育理论也在发展。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理论,还有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通过中小学教育科研,使大量丰富的教育实践上升为教育理论,同时对原来不完善的教育理论进行修正,就能促进中小学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提高。同时教育科研密切结合教育实践,不仅可以验证教育理论的正确性与普遍性,而且可以使教育理论建立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使教育理论更接近教育的实际需要,切实发挥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时代要求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广大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教学技巧,还应通过教育科研实践,不断取得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在教育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实践证明,教育科学研究过程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首先,中小学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而使教师自觉地认识教育的内涵、转变教育观念,自觉地按教育规律办事。其次,中小学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们通过各自的课题研究,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友好竞争,竞相摘取丰硕的科研成果,从而有力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最后,中小学教育科研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可以极大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意识和自信心,使教师重新发现自身的价值,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激励自己朝着新的更高的目标前进。

  总之,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走科研兴校的道路,既是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每位教师对此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给以高度的重视,切切实实地把教育科研工作开展起来。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类型与过程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类型

  分类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来说,同样也是如此。了解了教育科研的不同类型,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明确了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能够从事哪些研究活动。

  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分类很多,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对其类别进行了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 按研究的目的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也称基本理论研究。它是认识各种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探索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概括教育的基本原理,形成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基础研究一般比较抽象概括,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而不是解决具体问题或特定问题,周期较长,没有严格的期限要求,但它“具有普遍性,可以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为教育实际工作提供具有普遍性的指导。主要包括:(1)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如“现代教学论若干特点的研究”、“主体性教学的研究”、“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隐课程理论的研究”。(2)对教育事业发展有决策和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如“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基础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等。(3)教育历史遗产的研究。如“孔子的大德育观的研究”等。(4)各国教育经验和现状的研究。如“合作教育学的起源、原则和前景”等。(5)对不同教育观点的评析性研究。如“社会的商品竞争与学校里的学习竞赛”等。

  应用研究是运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凡是与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紧密联系的专题和学科研究都属于应用研究。主要包括:(1)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的研究。如“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课堂冲突的成因与对策”等。(2)成功的教育经验的研究。如“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等。(3)改进和改革教育体制、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如“小学整体改革实验”等。这一类研究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助于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开展,可直接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有关基础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二者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但二者又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规律,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是应用研究的依据和指导;应用研究是对基础研究的验证和丰富。

  在学校情境中进行的教育科研,大都是偏向于应用性研究。这是因为,首先,教育系统的实践性,要求教育科研中应用性研究占较大的比例,而学校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它时刻产生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发展迅速的社会在不断地向学校提出新的要求,这使学校的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次,应用性研究的可行性较强。一方面表现为应用性研究的成果实用性、操作性强,较易推广,并能有效地训练教师学会运用这些成果;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更喜欢这种研究,他们赞成能直接派上用场的或直接产生有用效果的研究,并且教师比较能胜任这种研究,他们可把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同研究活动联系起来。

(二) 按研究的方式可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追因研究和调查研究

  理论研究是指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思辨的方法,从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分析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实验研究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或假设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教育规律的活动。如“学生自主德育活动与自主品德发展研究”,这一实验研究就是在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理论的指导下,以日常德育工作为切入点,通过多种途径和活动强化学生的自主德育和自我品德发展。

  追因研究是从结果求原因的一种研究方法。如学生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等,都需要进行追因研究。

  调查研究是通过各种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现象或研究对象的材料,以发现其规律性的研究。

(三) 按研究的时序可分为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超前预测研究

  历史研究是指对教育过程的历史发展的研究,包括对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文教政策、教育实施、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的研究和对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实际活动以及教育流派的研究。进行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和借鉴教育的历史经验。进行历史研究主要用文献资料研究法。

  现实研究是对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目前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现实研究是研究当代教育的发展,帮助解决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现实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

  超前预测研究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及现实情况,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超前预测研究难度要大一些,如“21世纪小学教师素质研究”。进行超前预测研究,可以用思辨研究的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

  此外还可按研究的性质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按研究的范围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按研究的目的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等。

  以上分类常常是相互交叉的,它们往往并不互相排斥。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已很难设计出一种单一的分类方案来囊括全部方法,而一项研究又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可以归入好几种科研类型。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

  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合理化与系统化的程序。这种程序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实际展开的基本顺序和步骤,是根据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作出的逻辑安排。不同类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在正式展开时,其具体的工作阶段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步骤是相似的。因此,对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者来说,掌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选题、查阅文献、制定研究计划、收集与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论文五个步骤。

(一)选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发现问题。对教育领域中未知的问题提出解答,就是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研课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有待于解决、验证或回答的问题。

  如几年以前吕淑湘先生曾在报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十年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语文教学质量不高,这是多少年来存在的现象,大家见惯了也不认为稀奇。可是吕叔湘先生却在大量的学习时间与低下的学习质量之间发现了矛盾,提出了问题。问题提出后也有不少人为之震惊,于是近年来就有不少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研究实验,有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是很多的,但问题有主次、轻重、缓急之别。因此,研究什么问题是应该有选择的,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作为课题。选题就是在经过选择之后定下的研究课题。

  教育科研的选题是科学研究活动迈出的第一步,是每一项研究工作的起点。选题关系到整个研究工作的进程,关系到这一项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是成功还是失败,成果是大还是小,价值是高还是低,是科研活动开始阶段的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选题要有科学性,即要有充分的科学理论为依据;选题要有所创新,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补充或创造;所选的研究课题要解决一定的理论或实际问题。因此,选题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整个研究的方向和结果,必须深思熟虑。

  如:《离异家庭学生的班级人际关系的研究》的选题研究,提出了能否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去了解班级中离异家庭学生的人际关系的现状?对于这部分学生班级人际关系的现状,是否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改善呢?问题提出来了,才可能经过科学研究,寻找出正确的、科学的答案。

  又如:《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调查与德育对策研究》的选题研究,提出: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有什么新的特点、动向?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有针对性的解决当前德育实效性低下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将对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二)课题确定之后,要认真查阅文献资料

  其主要工作就是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重要文献,从中了解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已经做过哪些重要工作?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尚待解决?他人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结论的科学性如何? 以便利用前人或他人的成就、经验和教训,并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此外还可以开阔研究思路,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研究构思。  

  除查阅文献外,还要通过调查、访问及观察等手段对有关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了解,目的是要对这一课题研究的价值及可能性进一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

  如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指出有关创造力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积淀,如创造力“万花筒”模式、创造力综合模式、创造力认知成分理论、创造力投资理论等。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创新性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照框架。同时,近年来,安徽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实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创造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如“中学物理引探式教学模式”、“中学语文点拨式教学模式”等。这些研究成果及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都蕴含了许多创新性教学的成分,可以作为本课题研究和建构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生长点。

  又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主体性教学管理应用模式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管理理论的分析,得出“重视教育质量、重视人的主体性等已成为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的结论;指出我国现有的管理理论研究中,在管理理念上借鉴国外的比较多,基于本土特点创新的较少。同时通过对目前管理现状的调查,指出存在着十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学管理理念、初步构建主体性教学管理体系。

(三)制订研究计划

    一个研究人员在选题时对于究竟如何进行研究想得不够具体,还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来,但是到前两个步骤进行完之后,就有较充分的根据去制订研究计划,并且应该马上去这样做,以便能及时地开展这一研究工作。

    在研究计划中应明确规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范围,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时间进度等等。在这个计划之下,对于某项或某一方面的工作还可制订更详细的具体计划。

    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后,也许会发现原计划某些地方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对原定计划进行某些调整。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尊重原订计划,使研究工作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但也不能完全受原计划的限制,主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去进行工作,把计划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搜集并整理资料

    这里所说的资料不是指在查阅文献时所获取的资料,而是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重新搜集来的资料。这样所搜集到的资料就远不限于旧的文献,主要是采用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方法所获取的事实材料,并要求做到全、实、细,以便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只有在掌握大量新资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科研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对于新搜集的资料首先要进行鉴别,即就资料的真实性、可靠度以及价值大小进行辨别,并决定取舍,只把那些有用的材料留下来。

    经过鉴别,留下来的材料也可能是散乱的,不明确的。因此,还必须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整理资科是将收集到的感性材料转为理性材料的过渡性工作。其工作内容包括对各种收集到的感性材料进行编辑分类、剔除异常数据、进行定性定量资料的表格图形绘制等。经过整理之后,关于这一问题的情况就比较清楚了。

    在教育科研方面,做到这一步,也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对于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例如:一个调查报告只要抓住了主要问题,做到准确可靠,是人们过去所不了解或不注意的,那么,这个调查报告本身就具有科学价值。千家驹曾做过一个关于我国教育经费的调查,用历年教育经费的统计数字来证明:我国教育经费少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我们国家穷,而是由于我们对教育不够重视。因为我国教育经费不仅绝对数字少,而且在国家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小得很。这样的调查报告虽然只是说明一种现象,但这个说明很有说服力,而且关系甚大,因此就发生不小的影响,引起了有关方面及社会人士的重视。

    以上主要是在说明:弄清事实真相在科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它本身就可能是重要的科研成果。但是就完整的科研步骤来说,却并非到此为止。下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分析研究。

(五)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就是在已经搜集并整理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理性加工。如果发现原有的材料尚有欠缺之处,还应继续挖掘材料,因为只有在占有足够材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在做分析研究时,研究者应使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地考虑与研究有关的多种证据,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下结论,即把分析研究的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原则或者作出判断。为了使研究结论合乎实际,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

(六)撰写报告或论文

  把科研的全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就成为科学研究报告或论文。它将研究者的研究指导思想、学术观点、研究过程与成果公诸于众,是与其他人(研究者或教师)沟通的主要渠道。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一般有观察报告、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实验报告及论文著述。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撰写有比较统一的格式要求,同时文字的准确、精练和条理分明与否,对论文质量和研究价值也有很大影响,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应该指出,上述各个阶段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如在选题阶段就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对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又是相互交错的;就是在形成论文的过程中,也可能根据需要对某些资料做重新处理。只有这样先后照应,才能取得比较完满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原则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原则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它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规律的反映和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经验的概括,是有效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根本保证。这些原则,要贯穿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体现于每一环节之中。

一、 教育性原则

  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以中小学生为具体研究对象,所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不能违背教育性原则。研究者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始终应坚持为“育人”服务的思想,所从事的一切研究必须符合我国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要求。在研究中应做到:

 (1)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内容要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应具有教育意义,不能进行任何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教育科研当中不能提出与国家教育要求相矛盾的要求、作业,不能用创造情境诱使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方法来获取研究资料。比如不能为研究网络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而创设条件让学生接触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不能为研究的需要随便增加学生负担,加大家长支出,耽误学生学习,影响学生成绩。一些调查资料如果与被调查者的切身利益有关,则应注意保密。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要注意尽可能不影响教育过程的正常进行。每次实施研究过程的时间不宜过长,要考虑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承受力。

  总之,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把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把教育性原则贯彻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二、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采取严格的客观态度,实事求是,全面系统地占有材料,忠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这是进行教育科研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在研究中应做到:

 (1) 必须全面、真实、系统地占有材料。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一个占有材料、揭示本质、发现规律的过程,没有足够的事实材料为依据,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科研。因此,教育科研的首要环节就是尽可能全面地占有反映研究问题情况的材料,为分析研究提供可靠的和充足的依据。教育科研的实践证明,所搜集的材料越全面、越真实、越系统,就越有代表性,越能反映问题的本质。零碎的、片面的材料是不能够进行科学的推断的。

 (2) 研究者要坚持客观的态度,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要客观。教育科研工作者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搜集材料要全面、系统,绝不能凭个人的好恶,想当然地对材料进行有选择的收集。在整理分析材料时,也不能根据预先的假设,不顾客观事实,任意对材料进行删减甚至修改事实与数据。如果为了使实验假设成立而故意编造实验数据,在调查研究时对于不符合自己主观想法、不符合领导口味的资料和数据采取修改、回避的态度和做法,都是违背客观性原则的表现。对于研究成果,更要强调实事求是,无论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也不论对自己原先的假设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应如实反映,绝不应以个人的利害得失而违反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为,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运动、变化的事实中引伸出来。在教育科研实践中,只有严格的客观态度,忠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的必然联系,才有可能获得科学的结论。

三、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指导科研活动。中小学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的子系统,更是教育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研究中小学教育时, 要考虑教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分析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更要和其它层次的教育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要考虑到社会、其它层次的教育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不仅仅是研究中小学教育。另外,在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外教育等,彼此都是相互联系的,构成统一整体。研究其中某一部分,也应把它放在全面发展的整体教育之中去研究。

  我们还应当看到中小学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一种系统的研究探索活动。因而,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周密的组织,合理的程序和步骤,构成一个规范的科学的探索活动系统。

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既要重视理论的指导,又要重视实践,将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起来,密切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使一切科学研究的结论都建立在广泛的严格的科学实验基础之上。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课题主要存在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它的研究结果也多是为教育实践服务。但忽视理论指导、理论分析也是不行的。缺乏理论指导,往往流于皮毛,流于形式,不深入,层次不高。研究过程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取得成效,研究的结果必须经过理性分析,上升到理论上才有普遍指导意义。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特别要注意学习教育理论,进行理论分析,不要把研究局限在狭小的实用范围内。反之,不重视实践,没有规范的教育实验,则容易停留在宣传、解释、注释教育方针、政策上,难深入具体,难以形成有说服力的、有科学根据的、又能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

五、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指的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新意,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探索出别人没有实践过的富有创意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措施等,也就是说要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造。这主要体现在对前人没有研究或研究得较少以及对前人已有研究但从深化或相悖的方向来展开的研究上。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创新不仅是研究成果的创新,也包含研究内容、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技术的创新。教育科研中的新发现、新思想、新观点常常来源于研究设计、方法的创新。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只要围绕自己教学、管理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来展开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就是创新。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躺在别人的教育研究成果之上来搞一些诠释、注解,这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当然也谈不上创新。教育科研不是为了重复已有的理论和认识,它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获取新信息、掌握新特点、发现新规律,丰富和发展现有的教育理论知识宝库。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实际上是一切科学研究)的生命力之所在。没有创新,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科研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必须遵循创新性原则,这是衡量一项教育科研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最重要标准。

六、定性研究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均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同样应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使科研规范化,使研究结果精确化。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一切笼统和大概的东西都是没有地位的,对所研究的对象不仅应有定性的分析,而且应有定量的分析。定性常常是定量的前提,定量则是定性的精确化。这就要求教育研究者要深入实际,细致观察,了解事物的真相,掌握进行理论分析的丰富而生动的事实材料,通过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及归纳与演绎等方法,运用理论分析和逻辑分析,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认识和揭示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要善于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透过现象,分析主要矛盾,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最终做出科学的准确的定性分析。同时,要在了解事物的质量时,注意事物的数量,包括事物的大小、多少、规模、时间、空间、强度、变化程度和发展速度等,依据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简缩,找出其分布特征(如集中趋势、离中趋势、相关程度等),计算出一些具有概括性的统计数据(如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等)。借助这些概括性的数据,使人们从杂乱无章的资料中获取有意义的信息,以便对不同的总体进行比较,作出结论。

 

第四节   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教师素养

一、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及其必要性

  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指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在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师的科研素养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必需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的推进,正在成为学校和教师生活中的大事。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新的困惑、新的矛盾,而要真正解决这些矛盾或问题,仅仅依靠原有的老经验、老办法,恐怕难以奏效了,这就需要通过研究找到新的途径和方法。因为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推进也好,新课程的实施也好,所改变的不只是学校的外在面貌,而是在呼唤着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催生着教师新的职业生存方式,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热切呼唤;教师的科研素养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必需。

(二)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教师。而“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他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 其中教育科研意识的强弱、教育科研素质的优劣,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能不能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来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面貌和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具备科研素养的教师能够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具创造性,能更快地、批判性地接受新的教育理论,迅速将其应用于自身的教育活动中,并能避免简单的模仿性的模式化的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三)科研素养是新世纪教师所应具有的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教师队伍建设列为一个部分专门予以阐述,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系统提出了新世纪教师的必备素质,强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把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师素质的一个必要内容提出来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之所以如此,是由时代要求所决定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与需要,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丰富的研究机会,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二十一世纪的新型教师不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一个真正的教育专家,一个教学的研究者。他们必须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教学的研究和实验,才能在反思中发展,在研究中提高。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科研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基础,是21世纪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构成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要素构成:

(一)教育科研意识

  一个教师若没有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创新,只能做一个“教书匠”。因而科研意识是教师教育科研素养中最基础的部分。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树立牢固的科研意识,把科研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并养成学习、思考、总结的习惯。一方面,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更要善于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有一定理论或实践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教师不仅要经常动笔,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善于将成果发表,得到社会的公认,更重要的是要将研究的成果转化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变成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逐渐由经验型转向研究型,甚至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教师个体的基本素质之一,科研型教师更应具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虽然不同学科的教师在知识结构的要求上有各自不同的学科特点,但就科研型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又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教育科研基础知识

  教育科研作为一项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具有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保证教育科研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科研的意义,明确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特别是教育科研方法论,掌握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表述、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能够有重点地选择教育科研对象,有针对性地采用教育科研方法。

2、学科专业知识

  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基础。教师应全面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善于运用教育和教学的理论,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设计,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性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3、相关学科知识

  从事教育科研,除需要教师掌握教育科研基础知识、本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得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知识和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其它学科知识,从而建立纵横贯通的知识网络。

(三)教育科研能力

1、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育科研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能否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课题就成为关键一环。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能力素养。

2、信息处理的能力

  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获取、识别、分类、编码,也包括对信息的分析、评估,以及利用信息作出决策、解决问题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在获取、掌握、处理、应用教育信息的基础上,探求新的知识,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过程。因此,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

3、开拓创新的能力

  中小学教育科研,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性的活动,它所要研究的课题,常常是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用。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与创新的能力,以适应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4、组织协调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不但要掌握与运用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与有关的具体方法,而且应该学会组织同行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去。在项目的选择、科研队伍的配备、研究方法的运用等各方面,有组织协调科研工作的能力。

5、文字表达的能力

  科学研究要求教育科研工作者把经过潜心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诉诸文字,通过教育科研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著作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成果的作用。在此,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四)教育科研道德素养

1、坚持真理,勇于探索

  只有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热爱真理,坚持真理,具有为真理而献身的高尚道德与情操,才能完成教育科研的任务。

2、实事求是,严谨治学

  教育科研是老老实实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必须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确保教育科研数据准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那种马马虎虎,弄虚作假的行为,是为教育科研道德和法规所不允许的。

3、发扬民主,百家争鸣

  科学上有不同学派、学术上有不同观点,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现象。作为一名从事教育科研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其正确的做法是:参加学术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虚心学习和借鉴他人的观点。

4、尊重别人,合作共享

  教育科研工作者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协作,组织共同攻关,越来越显得重要。这不仅是方法问题,同时也是科研道德问题。因此,要求在教育科研的协作共事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优势互补、成果共享。

5、批判继承,大胆创新

  科学需要创新,科学贵在创新。教育科研也是如此。任何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迷信权威都是不足取的。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既要虚心学习国内外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又要敢于创新,具有努力攀登教育科研领域新高峰的决心与毅力。

三、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

  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式,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这些规律往往又是以具体的形式和方式体现出来的,而且这些形式与方式一旦形成,又大大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提高。

(一)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过程

  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教师个体而言,就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积累

  积累就是打好扎实的基础、苦练基本功,积极尝试,不断积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例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开始教书时,仅是一名简易师范毕业生,但他在教育生涯中坚持开展教育科研,曾对3700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观察,作了详细记录。后来,他在此基础上认真加以研究。写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当代的魏书生、李吉林、马蕊兰、顾冷沅等优秀教师都有一个首先在工作中实验、摸索的过程,只有当这个阶段的积累十分丰富后,以后成果就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

2、质变

  即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经验、灵感条理化,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将这些思维方式定势化,逐步解决相关问题。这是教师科研素养提高最快的时期。例如李吉林、魏书生是从研究语文学科的具体教学问题入手,然后总结一套语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很快独立地走上科研之路。

3、拓展

  教师科研素养经过积累、质变两个阶段后,逐步内化为一种科研观念,科研工作也进入得心应手阶段。但往往易进入“高原阶段”,如果教师始终不突破高原现象,其职业水平和成就就会停滞不前。如果加强对动力的激发、毅力的培养,知识的更新,则能突破高原现象,跨入拓展阶段。

  教师科研素养进入拓展阶段,并不是教育经验的简单堆砌,而是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重大改组,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旧有经验进行再认识和再加工的过程。它是教师在认知、情感、人格方面的全面升华,是科研理论、科研风格、教育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大师”的形成时期。

(二)培养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根本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应根据教师素养形成的规律,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培养和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根本途径,具体表现在:

1、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中提高

  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逐步积累和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觉努力的学习教育理论,并把理论的学习和日常的教学实际及科研活动相结合,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有了扎实的理论素养,教育科研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才有稳固的基础。

2、在科研实践中锻炼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同任何人的能力一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和发挥出来。经过实践的锻炼,才可能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体验,才能学会和掌握小学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并通过科研报告和论文的写作提高科研素养。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的完善自己。

3、在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发展

  学术交流能使自己的信息更丰富,拓宽思路,增长了见识并且能了解和掌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交流有助于吸收众人之长,或借鉴他人的教训,或受他人经验和方法的启发,达到增强科研素养的目的,而且通过合作研究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带动。 

【参考文献】

威谦﹒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2页

http://edu.nanan.com

来源:

 

          

  作者:王艳玲  
审核:xhyz.edu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甘肃省西和县第一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西和县汉源镇文园新村    邮编:742100    电话:0939-6627904
网站维护:西和一中教育技术中心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