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举伟业(1943年6月4日-1949年12)
曾经拥有灿烂古代文明的羲皇之乡,仇池故地,近代以来经济凋弊,文化落后,教育窳败,物资匮乏,人才奇缺,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很慢。解放前更是“土劣横行,匪祸连接,刍狗愚民,怨声载道,”可谓民不聊生。加之封建迷信风气极盛,会道门组织屡禁不止,傍门邪教活动猖獗,迷信组织势力嚣张。愚弱的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就必须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这种观念已成为当时西和士民官绅的共识。扳倒偶像,重塑精神,教育乃是当务之急;开发民智,训育青年,振兴教育,培植人才就成了改变社会顽风,奠定民主基础,反对封建迷信,禁绝邪教组织之要务。当时的西和县政府也热心教育,尊师重道。而西和士民中的大义之士,率相竞起,兴学助教;县府则研订步骤,商立章则,发动士民,修建校舍,从1942年(民国31年)就开始了西和县立初级中学的前期准备工作。
1943年(中华民国32年)3月4日,县政府教育科以“西教字第1060号”呈文甘肃省政府教育厅:请求省府批准西和县政府教育科的请示报告,设立西和县立中学,并准予本年秋季开始筹备,1944年(民国33年)秋季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
1943年6月4日上午10时,由县长王汉杰主持,在水南镇中心学校第一分校召开筹备会议,讨论筹建西和县立初级中学并组织文献委员会事宜。参加会议的有县长王汉杰,国民党西和县党部书记孟学孔,还有士绅王谟、宋振声、赵寿珊、王振民、王焕清、祁好德、张旭、刘宗汉、刘丕烈、何雪帆、魏后洲等13人,缺席会议的有方化轩、何象贤、魏起元等9人。筹委会有半数以上的委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王汉杰主持,刘丕烈记录。
会议报告并讨论了以下几个议题:
1、设立西和县立初级中学的必要性及向省政府呈请的经过。
2、修建中学应有之计酬标准和计酬办法。
3、组织县立中学筹建委员会以负专责,从事推进。
4、组织文献征集委员会,以便保管地方一切文献,供将来参考。
经会议讨论研究,作出以下几项决议:
1、决定西和县立初级中学选址夫子庙街,征地20亩(一说12.9亩),并保留原夫子庙小学。
2、决定成立县立初级中学建设委员会,推定王汉杰、孟学孔、刘丕烈、宋振声、王谟、王振民、赵寿珊、何敏斋、祁好德、方化轩、王焕清、王 鑫等11人为建设委员会委员;其中王汉杰任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宋振声、刘丕烈、孟学孔任副主任委员。建设委员会下设工程股、总务股和设计股,推定县督学宋振声为总务股股长,何文德、刘宗汉、潘凌风为设计股长、赵寿珊、王谟为工程股股长,如人员紧缺,不敷分配,可与主任委员商榷添聘之(添聘人员先后有:潘惠民、王孝笃、陆涛、闫秀山、朱天相、方毓田、张浩月,其中王孝笃任工作文书,闫秀山任会计,另有两名警员:文运泰、任宪林)。
3、修建中学所需的树木、竹子、椽板等材料从民间捐募;砖瓦、石灰应按时价购买;匠工按市价发工资,小工征集民夫充任之。
4、修建款项:当时已募集到54485.5元(伪币、下同),县政府还清理仓库积粮折价出售,以补不足,由总务股保管,并设会计1人 专司负责。动支手续按各股需求,由各股负责人具条盖章呈主任委员核准后从总务股领取。会议还成立了文献委员会,推定王汉杰等九人为当然委员,聘用朱琴伯等十九人为委员,推定朱琴伯为文献委员会委员长,负责编写县志,会址附设在民教馆。
西和县立初级中学建设委员会成员名籍简历(1943年):
王汉杰: 甘肃静宁人,主任委员,40岁,兰州中学毕业。曾任天水县长等职,时任西和县长
刘丕烈: 甘肃西和人,副主任委员,31岁,兰州师范及中央训练团青干班五期毕业。时任西和县政府教育科长
宋振声:甘肃西和人,副主任委员,30岁,天水师范毕业。曾任民教馆馆长,时任西和县督学
孟学孔:甘肃甘谷人,副主任委员,38岁,兰州师范毕业。时任国民党西和县党部书记
何敏斋:甘肃西和人,委员,58岁,县办师范传习所毕业。曾任民教馆长,女子中心学校校长
方化轩:甘肃西和人,委员,63岁,新疆自治研究所毕。曾任西和县第五区区长
王 谟:甘肃西和人,委员,48岁,县立高小毕业。时任西和县商会主席
王孝笃:甘肃西和人,委员,28岁,天水中学毕业。时任水南镇中心学校一分校主任
祁好德:甘肃西和人,委员,25岁,兰州中学毕业。时任水南镇中心学校校长
王 鑫:甘肃西和人,委员,62岁,师范传习所毕业。时任县苗圃主任
赵寿珊:甘肃西和人,委员,47岁,高小毕业。曾任西和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
1943年6月9日筹委会呈请县府,请求签发命令:责令各乡镇(水南镇、兴国乡、白水乡、长道乡、盐关乡、漾源乡、纸坊乡、西江乡、洛峪乡、天江乡)轮流征集所需民工,自6月15日到7月15日,每乡(镇)轮值3
日,各派民工50名,计为时一月,出动民工1500人(次)。民工携带铣镢及背土器具,各带三日粮食,开始土建工程。同时,责令每乡(镇)各自承担一万块土基共计10万块,筹委会承担一万块土基。如有违抗,以民伕三倍作罚;全用青壮年,老幼概作无效。
1943年6月12日县长王汉杰作出批复:征集民伕,轮流作业。
1943年6月23日,西和县政府教育科又以“西教已字第1289
号”向省政府呈文,报告了修建西和县立中学并组织建设委员会的情形。
1943年7月20日,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省府教育厅厅长郑通和签发命令,正式批准建立西和县立初级中学,并责令县长王汉杰督办建校一切事宜。
1943年8月28日,王汉杰县长又呈文给甘肃省政府教育厅,报告了西和县政府教育科编制的县立初级中学设备预算案,包括风琴、钟表、挂图等,共计需要130329元;上年(民国31年)节余13032.9元,实际缺额117296.1元,请求省政府批拨。
1943年11月13日,王汉杰县长责成县政府秘书王某以县长王汉杰的名义呈文给省政府主席谷正伦,报告了王汉杰县长到任后在兴建校舍,发展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业已竣工者33处,尚未完工者26处,拟于明春全部完成。并指出,在县立初中筹建过程中,本府现任建设科长宋振声“夙夜匪懈,全力监修”,县中修建兹已大体完工。计落成新屋38间,改造旧屋45间,新辟广场一处,篮球场一方。拟建办公室10间,门房3间,校门一座。报告还陈述了西和县在师资改良和培训方面的计划,推荐了县立初级中学校长人选,称“本府建设科长宋振声,历任本府督学,经验甚富,训练有素,恳祈准予委派”,以便早日开训。
1943年12月24日,王汉杰县长再次电请省府教育厅,敦请尽快批准并委派宋振声为西和县立中学校长:“本县县中校长人选……兹日久未蒙核示,特电恳迅予俯准,以利进行。”
1944年6月,甘肃省政府教育厅批准了西和县政府的请求,签发指令,任命宋振声为西和县立初级中学校长。
1944年7月,西和县立初级中学正式成立,宋振声任校长,贠大千为教导主任,另设事务主任1人,聘方毓田等教员5人,文书1人,书记1人,会计1人,工友3人。并决定:8月15日中秋节为校庆日,取光明圆满之意。
1944年8月28日,西和县立初级中学正式开学,共招收初一学生85名,分作甲乙两组。甲组有学生47人(其中女生4人),乙组有学生38人。学生入学年龄最大17岁,最小12岁。西和县立初中开学之初,学校有各类用房包括教室、师生宿舍、办公室、饭厅、礼堂、灶房、厕所、门房共109间,课桌凳59套,操场2.7亩。西和县立初中从1943年3月4日召开筹备会,到1944年8月28日正式招收学生,历时17个月零24天。
在这近18个月中,筹委会和建设委员会先后做了大量艰苦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备受艰辛,终有了结果。创建县立中学,开辟了西和教育的新天地,标志着西和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创建西和中学的过程中,西和县官商士民作出了很大贡献,建校所需的砖瓦石灰均借民窑自烧,所需燃料在民窑所在乡镇之殷实住户捐募,所用木料也由各乡人士纷纷慨捐,椽木竹子则由就近林区的百姓自行采办,木板由殷实之家自捐,土基利用民工在指定地点自制,而烧窑泥瓦匠的工钱则由各乡镇人员筹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木工范师、姬师和砖瓦工李师、解师(名字不详)干活不计工价,无私奉献,深得时人好评。就这样,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创办了西和历史上第一所县办初级中学。
解放前的6年,是学校艰难开创的6年,由于政治腐败,战争连绵,国家贫弱,财物短缺,师资匮乏,图书仪器几乎没有,学校从建立之初的1944年到解放的1949年,一直惨淡经营,苦苦挣扎,没有多大发展。学校规模小,学生巩固率低,许多农家子弟仍然因经济困难而不能上学,学校经费入不敷出,办学显得举步维艰。从学校开创到解放,共毕业三届学生,计百余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县中学的教职员工还是以其崇高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维持了学校的生存和缓慢发展。到1949年12月,县中学尚有在校学生58人,教师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