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开创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局面
——在全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陇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佘东鹏
(2014年9月25日)
同志们:
市政府召开全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大力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增强立德树人能力,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我市教育质量。这次会议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明确,现场观摩了成县成州中学、西和县西青永丰小学、汉源镇初中和十里初中的课程改革工作,徽县实验小学和西和县十里初中的校长分别就本校课程改革工作作了交流发言,宕昌县教育局和西和县教育局负责同志围绕全县中小学课程改革、特别是正在形成的教学新模式作了很好的发言。通过现场观摩、大会交流,使这次会议成为一次全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思想碰撞共鸣的会议,大家看到了近年来我市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与艰难,形成了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深化课程改革的共识,更加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在落实会议精神、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参考。
一、我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有力促进了教育内涵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教育工作,在基本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基本巩固提高了义务教育水平之后,及时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上。十几年来,中小学课程改革经过了实验探索、普遍推广到全面深化几个阶段,大家不断学习思考、全面改革,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发展模式、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有明显变化,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日益丰富,启示和借鉴作用与日俱增,正能量不断释放,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前提。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领域的一场变革,也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变革。在课程改革实施的十几年中,中小学教师全员参加了新课程通识培训。特别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全市多次组织教育局长、校长和骨干教师到新课程实验先进省区培训、考察,组织教师参加市内外课改理念、课程标准、课程方案、教材教法、实验教学、课堂实效的培训,累计培训教师7900多人次,实现了教育部和省政府提出的“全员、全面、全程”培训的目标。成县和宕昌县大面积组织教师学习跨越式教学方法,西和县组织学习杜郎口教学方法,徽县组织高效课堂培训,文县组织教师到银川一中、北师大附中学习,全市还有不少县和学校学习推广江苏洋思中学、后六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日日清、周周清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和学习,促进了教育部门、学校校长和教师在课程理念上的深刻变革,促进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课堂形式的变革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主阵地,课堂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效果。2010年以来,全市把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突破口,举办了全市新课程同课异构实例培训,多次组织了高效课堂评讲和现场观摩活动,省内平凉、白银、武威、兰州、天水和省外陕西、四川、江苏、山东、河南、海南、北京、宁夏等省市的不少中小学,都留下了陇南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学习高效课堂的足迹。全市连续三年分批次、分学段开展了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和观摩研讨活动,连续五年组织高效课堂示范活动,市级层面参加活动的教师和校长超过3400人次,一些县区和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西和县十里中学实施“313”课堂模式、陇南一中实施“333”教学模式、康县一中实施“232”课堂模式、徽县结合实际实施“2288”课堂模式。从全市看,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效课堂,已逐步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
(三)学校课程的开发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本质内容。开发学校课程,是课程改革赋予学校的职责和权力,是实现课程三级管理,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举措。徽县实验小学开发了礼仪、舞蹈、刺绣、烹饪等四类三十多种学校课程,每个学生至少学好一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了激发,能力和特长得到了培养,学校的发展得到了省政府和省教育厅领导的好评。西和县十里初中开发了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等四类三十多门学校课程,尤其是体育类学校课程的开设,一批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西和县2014年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十里初中获全县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徽县四中、徽县实验小学、礼县实验小学、武都城关中学等学校被命名为首批省级学校课程建设示范学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九县区开发学校课程达到1000多种,积累了成功经验,也为学校内涵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教学资源的优化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要基础。全市学校完成了地震灾后重建,硬件建设得到跨越发展,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投入5990万元,增添了图书仪器、实验设备、文体器材、多媒体设施。校园网络建设获得长足发展,各县区城区中小学和乡镇所在地小学、初中,普遍运用多媒体服务课堂教学改革。普通高中普遍建起了通用技术实践室,市级示范性高中班班实现了信息技术化教学。为了集中教师智慧、整合教师资源,市上组建了14个学科中心教研组,吸收340名教师作为学科中心教研员,建立了“理念引领、课题带动、教学指导”的机制。利用“高中校长联席会”、“中小学校长论坛”和“初等教育研究会”开展交流与研讨,提高中小学校长对新课程改革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五)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课程改革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全市先后涌现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137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45名、省市级青年教学能手232名,省市级高效课堂竞赛获奖861人次,评选出市级名校长20人、名教师59人。这些校长和教师已经成长为推动全市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课程改革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全市小学检测三科合格率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初中学业水平检测年人均总成绩提高11分以上,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多了三倍。高考二本上线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18.9%;录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本科录取率的提升尤为明显。2012年在全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我市学生参赛和作品的获奖面在全省最大,受到省教育厅嘉奖。2013年在全省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上,我市代表团获得了2金4银4铜和团体第四名的良好成绩,是我市参加全省体育赛事获得的最好名次,得到了多项组织奖。2014年全市参加体育艺术等级测试的学生达到2603人,跃居全省靠前水平,一举甩掉了倒数第一的帽子。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认真分析全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在分享改革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无论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还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都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课程改革的不深入不广泛、实效不显著,已经成为制约教育质量再提升的重要问题,部分校长在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矛盾中束手无策,应付改革和等待别人改革的思想浓厚,只说不改的现象还存在。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二、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化教育改革,加快转变教育观念,强力改革中小学课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提高认识,牢固树立课程改革新理念
1.以深化课程改革为统一意志更新理念。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是我国顺应国际教育大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也是建国以来力度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教育改革。改革工作由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体现了国家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口素质的决心,各级教育部门、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中小学校都要坚决贯彻执行,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六大领域进行全方位综合性改革,建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我们市县区政府和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以国家意志转变自己的观念,进一步提高认识,继续统一思想,牢固树立改革理念,坚决把全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推向前进。
2.以深化课程改革为动力提高教育质量。课程改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办学效益新的支撑点。先期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上海、江苏、海南、宁夏,教育质量的提高无不得益于课程改革。上海有7所中学跻身全国百名名校,高考一本上线率都在90%以上。大家参观过的勉县一中、绵阳中学、绵阳东辰学校、成都七中、海南华侨中学、山东昌乐二中、银川一中,以及省内的天水一中、静宁一中,都是积极实施课程改革的学校,高考成绩几年时间大幅攀升。江苏的洋思中学、后六中学和山东的杜郎口中学,都因为锐意改革而起死回生,成为全国闻名的学校。我们的康县阳坝中学这几年教学质量也名列全市前茅,尤其在农村初中成绩遥遥领先,归根结底是早于其他学校“真刀真枪”地进行了课程改革,着力打造高效课堂。我们要正确认识深化课程改革与提高教育质量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打消顾虑,真改真干,大力学习借鉴市内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扎实推进课程改革,以改革之力促质量;以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为标准衡量课程改革的成败,推动改革在正确的轨道上向纵深发展。
3.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要举措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围绕这一核心理念的实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既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和生活性,把课程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背景下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结构上,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与高中课程整体衔接,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了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课程评价上,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化课程改革,才能将素质教育新理念落实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上,落实到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上,落实到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上。
(二)深化改革,全面落实新课程方案
1.认真实施课程方案。课程方案是实施教学、推进课程改革的纲领,是学校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我们各级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包括有关职能部门、各学校都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要按照方案规定开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减课时,也不得随时挤占课时,特别是不得挤占音、体、美课程和课时;更不得把课程方案之外的东西塞进课堂,干扰课程方案的落实。要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坚持让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认真组织好文艺活动,促进学生艺术学习能力达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还要开好通用技术实践课、研究性学习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要深入研究国家高考大纲,把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素质的提高与高考结合起来,保证学校落实了课程方案、学生的学习达到了课程标准,就能实现高考的成功。
2.大力建设学校课程。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普通高中实行国家和学校两级课程。两个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都以学校课程为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是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必需工作,是学校特色办学、多样发展的重要途径,或者说学校课程是彰显办学特色的具体表现。各中小学要综合分析学生成长的需要,依据校情和师资优势、办学条件等基础因素,适应所在地地域环境,挖掘传统文化和社会资源开发学校课程,形成办学的地方文化和教育特色。要结合学生爱好、兴趣、天赋,对国家和地方课程深入研究和探索,拓展和延伸内涵,归纳提炼新内容和新系统,研发成学校课程;确立教学目标,制定标准和实施方案,组织教学过程。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编写高质量的学校课程教材,作为教师教研和科研的重要活动,纳入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和工作考核。要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保证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占总课时10%到12%的份额。今后,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都要开发学校课程,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学校课程占总课时数的比例达到8%以上,开创校校有课程、校校有特色的发展局面。
3.改革和完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课程改革倡导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过程性评价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建立学生成长记录为主,终结性评价体现在一个学段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和品德行为的评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到2017年全面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顺应改革和实施改革的重要方面。各中小学校要不断完善各类评价制度和办法,认真实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客观、准确、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成长,科学得出阶段性品学情况和成人成才结论。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激发学习知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增强继续学习和不断成长进步的自信心。
4.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门课程,也是改进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新课程标准和方案缩短了教学时间,扩大了教学空间,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教与学的时间比例,增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加大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教师工作的强度。中小学教学只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才能有效解决短时间与大任务的矛盾,确保课堂教学实效。课程改革的深化也要求我们加强相互学习,扩大开放教学。康县一中、陇南一中、扬名中学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把成都七中的教学对接到本校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同步享受全国名校教学。各县区政府、教育局要高度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争取两到三年内实现多媒体教学班班覆盖、校园网络全覆盖,保障信息技术全面支持课程改革,也让全体学生享受现代化教学。各学校要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能的培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帮助教师驾驭多媒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要善于运用网络资源优势,学习借鉴外省市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壮大我们的办学实力。
(三)突出重点,精心打造高效课堂
1.增强高效课堂建设意识。高效课堂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和教学效果。纵观全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无不以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建设高效课堂为提高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助推器。我们要认真学习先进理念,大力转变传统教学陈旧观念,深刻认识高效课堂对提高教学效益的决定性作用,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起打造高效课堂就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共赢观念,多元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品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变教学为教会学生学习,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教室为“学室”。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教师追求高效课堂,学习实践高效教学方法。要加强教师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制度建设,推广信息技术,倡导相互观摩学习,积极实践高效的教学方法,形成各具特点的高效课堂。
2.不拘一格建设高效课堂。建设高效课堂,主要是重建学生学习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的环节和形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这次会议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引导全市中小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大胆建设高效课堂。当然,我们不强求推行一种改革方法、学习和构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只求实效和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各县区、各学校都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课堂教学的本质精神,充分吸收市内外建设高效课堂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创新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新模式。要高度重视课前导学,坚持先学后教原则。要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突出对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合理安排课堂训练,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重点、难点,巩固提高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表现的难点、重点和考点,把教学内容和考试链接起来,保证学生学得好、考试成绩好;形成高效课堂建设越到位,学生学业成绩越优异的良性互动。要注重检验高效课堂建设的实际效果,及时进行深度分析、客观取舍,精心总结完善,形成自身烙印显明、特色和实效突出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支持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三、全力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新课改实施以来,市上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课改专家组和课改工作组,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发挥“行政助推、专家指导、学校实践”的作用,齐心协力推进课程改革。今后,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领导,课改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分析课程改革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课改工作组要努力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定期开展调研,发现和解决课程开设方面的问题与困难,总结和推广新经验、新做法。
(二)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当前,全市正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县区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配足配齐图书、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体音美器材,普通高中要加快通用技术实践室建设。这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通过国家和省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验收,也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市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要安排专项经费不少于100万元,专门用于开展校长教师培训、课改示范实验基地建设、特色学校创建、经验交流与推广等工作。各县区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改革工作正常运转。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和直接实践者,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市、县区教育局要按照“守师德、正教风,强师能、抓学风,铸师魂、树校风”的要求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上狠下功夫。从今年起,校长和教师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公务员的培训时间,三年内达到全员再培训。要进一步培育中小学校长的课改意识和精神,市教育局要抓好中学校长培训,各县区要抓好小学校长培训,切实提高校长领导和管理课程改革的能力。要把推进课程改革与教师、校长评优选先挂勾,推行课程改革不积极、不作为的教师不能评选名教师和优秀教师,领导和管理课程改革能力不强的校长不能评选名校长和优秀校长。要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开展教师校本培训,让教师在新课程培训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在新课程研究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要完善课题研究制度,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指导,切实提高教学、教研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示范引领,扩大交流学习。中小学课程改革十几年来,我们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进步。学校课程建设取得了新突破,课堂教学改革闯出来了一些新路子,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要总结这些成绩,培育我们自己的典型。在学习借鉴外省市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广本市课程改革的先进典型;要进一步整合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名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力量,以联席会议、论坛、观摩研讨、同课异构、教学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扩大交流与学习,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全市课程改革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五)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课程改革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各舆论部门、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教育网站和校园网络的优势,广泛宣传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先进理念和相关政策,使新课程、新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中小学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教学开放日等多种机会,开展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寻求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人人话课改,人人谋课改”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中小学课程改革是教育自身发展和改革的客观需要,又是顺应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是市委、市政府和教育改革大局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各级政府、市、县区教育局、各有关部门、各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中用思想理念领航,用实干创业,用锐意进取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努力开创陇南教育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