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是个良心活
西和县人民政府督学 教育局局长 王忠
(2014年9月2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西和县教育系统全体教职工对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西和县有42万人口,75000名学生,4225名教师。
2011年,中国教师报以“课改是个良心活”为题对我县课改情况做了采访报道,今天,我依然以“课改是个良心活”作为汇报的题目,这是因为,责任与良知是我们推行课改的基本认识和强大动力。
2009年,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我和教育局一班人多次深入课堂,发现课堂基本上是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听讲,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无奈地遵守课堂纪律,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则直接在睡觉、玩耍、开小差。也就是说,充其量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利用课堂,而其余三分之二的学生在浪费时间。询问学生问题,大多数学生或不敢回答,或声音微弱,也不敢抬头。不见天真烂漫的笑脸,只见压抑、拘谨和胆怯。我们不断拷问自己,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能立足吗?这样灌输出的学生能有多少创新?身为教育人,我们难道不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吗?不是在浪费孩子的时光吗?
学生在课堂上学不懂,便在老师和家长的逼迫下课堂外学,苦不堪言,学生负担不断加重,恶性循环一年又一年。甘肃的教育在全国落后,陇南的教育在全省落后,当初西和的教育在全市落后,我们没有任何退路!我们不能再按部就班,只有背水一战!不寻找一种让所有学生都爱学的出路,我们凭什么走出困境?良心和责任沉甸甸的重压,终于让教育局一班人发出了“向教师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向课改要出路”的最强音。在时任县委书记佘东鹏、政府县长周子强、市教育局王晓平局长、马骎局长等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西和教学改革终于在2010年秋季打响了。
然而,在地处偏远、教育落后的西和县推行改革,这让许多人的思想转不过弯来,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师和校长观念的转变。推行之初,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声、批评声纷至沓来。全县教育系统进入了一场大争论,除了现实中的讨论外,还有人把质疑声发到网络上,一时间,关于改革的辩论成为百度西和帖吧的焦点话题,甚至有教师在报纸上公开撰文批评。西和课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但凡改革,哪会没有阻力?尽管遇到这么大的困难,但我们始终认为,课改是个“良心活”,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人,不是分数,即使孩子毕业后去卖牛肉面,只要能成为行业状元,那么针对他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为了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只要方向没有错,我们就无所顾忌!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强力推进课改,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化教风学风专项整治,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2009年,时任县委书记佘东鹏同志就提出开展“守师德、讲良心、尽责任、正教风、树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作风整顿活动,2011年底,县委书记周子强同志在前期活动的基础上又提出“强化管理、科学考评,尊师笃学、乐业爱生,提升质量、实现跨越”的方针,教育局在各学区、学校大刹吃喝风,发布禁酒令,严惩弄虚作假,用年报人数考核学校测试成绩,精简机关办事程序,明确向社会承诺:“办事遇扣卡,直接找局长”。自今年3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开展以来,教育局深入开展教育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抓学校管理,大抓师德建设,强化教师队伍责任意识、质量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有效遏制了有偿家教及推销教辅读物等不良现象。切实解决当前在教风、校风和行风建设中的存在涉及“四风”问题,高度重视机关作风建设。持续六年的作风整顿,全县师德师风明显好转。教育行风的持续转变为课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探索建立适合我县的教改模式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质量实现了新突破。
(一)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推动课改。我们始终认为,西和课改的方向是对的,争论归争论,但谁也不能动摇我们改革的决心,更不能阻挡改革的脚步!校长是课改第一责任人,不抓课改是失职,抓不好课改是不称职。我们强力推行“不换思想就换人,谁不行动就动谁”的做法,我们允许失败,允许成绩滑坡,但绝不允许旁观不动。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西和县中小学校长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实施末位淘汰制。四年来,有2位校长因为课改不力而被解聘,有13位校长因综合考核处于末位而被解聘。强有力的行政推动确保了课改工作令行政通。
(二)利用舆论力量为课改造势,提高师生对课改的认知度。为了营造浓厚的课改文化氛围,各学校都积极行动,更新了文化长廊,用学生创作的格言警句代替名人名言,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楼梯间,张贴人文知识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学生时时、处处都受到教育,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全县形成了周子强书记、郝爱龙县长及四大班子领导抓课改,教育局反反复复督查指导课改,各校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实施课改的良好局面。
(三)创造性地开展学科沙龙活动,搭建课改经验交流平台。近三年,先后有3000余名教师参加了60次沙龙活动,通过学科沙龙活动更新观念、诊断问题、凝集智慧,有效提升了各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拓展了教师的交流空间。各学区(校)也相继开展了不同主题的学科沙龙活动,全县形成了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学科沙龙链,促进了全县教师业务水平的新提升。
(四)改革督导方式和考核机制,加大教研教改的考核权重。将全县学校分为三个梯次,分解精细化管理要求和督导要点,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第一梯次要求全县所有学校都要达到,第二梯次要求全县大部分学校达到,第三梯次是达到市级示范化学校标准。县教育督导室按学校梯次分段督查考核,督促各学校全力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晰办学思路,规范办学行为,积极实施课改,倾力打造校园文化,使全县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研究出台了《西和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幼儿园学年度工作综合考核办法》对学校进行综合考核,按三个梯次,将相同类型的学(区)校进行评比排名。其中,教研教改作为考核的五大内容之一,单独打分,占考核分值的20%,改变以往唯分数考核的做法。
(五)改革学校组织机构,推进课改持续发展。为了将课改推向纵深,十里初中等学校大胆对学校组织机构进行改革,撤掉了原有的教导处、总务处和教研组,新设立了综合行政办公室、质量检测与评估办公室、课程资源开发办公室、教师资源开发与培训办公室、后勤保障办公室、校委会办公室、教师代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机构的改革,将以往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变为以专业引领、服务指导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现了“责任上揽、权力下移、细化管理、强化过程、加大研发” 的管理策略,创建了“共同规划,自治为主,行政辅助,民主监督”的学校管理格局。
几年实践表明,以十里初中为主要模式的西和课改,是西和教育走出困境的最简捷途径。这几年,我县教育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老师和学生的活力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一是成功总结出课改的西和模式。在强力推动的背景下,十里初中总结出“三·一三”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把学生放到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展示的平台。经过反复论证,我们认为,十里初中找到课改与本校实际的最佳结合点,符合学校实际,也适合在全县推广。在十里初中的带动下,全县各学校积极尝试,以十里初中课改模式为框架,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课改先进学校,促进了课改向纵深发展。
二是课改促进了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课改推进的第二年(即2012年),全县高考二本以上上线486人,比2009年的215人增加271人,增幅为126%。二本以上上线率为13.22%,比2009年的5.7%增长7.5个百分点,增幅为132%,圆满实现了2009年提出的教学质量“一年大进步,三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中考成绩五科(语、数、外、理化、政史)合格率全市第一,六科(含生、地)合格率全市第一;参加中考人数参考率99.73%,为全市第一;进入前百名的考生24人,为全市第一,以后逐年提高。
三是课改促进了音体美教学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通过开展歌咏、绘画、书法、征文等形式多样的文艺竞赛,进行品德教育、养成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文明、健康成长。全县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年都举办全县中学生篮球运动会、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全县小学生乒乓球运动会、教职工篮球运动会等。2011年教育局承办了全县庆“七一”文艺演出,2013年教育局承办了大型民俗歌舞剧《乞巧情》的编排和演出,举办了全县师生文艺汇演,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2013年11月,相继开展了全县中小学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作文大赛等系列活动,市教育局王晓平局长参加了颁奖大会。今年5月份举行了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今年六一前夕,举办了庆“六一”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促进了全县乒乓球运动的普及。这几天,我们正在进行“庆国庆”全县教职工篮球运动会。如今,定期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在我县已形成长效机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新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讨论问题,自己探求答案,自己讲解知识。学习知识对学生来说不再是苦累的负担,而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愉快的体验。课堂上,学生乐观、向上、勇敢、快乐,敢于质疑,敢于展示。课堂变得轻松,充满乐趣。
五是改变了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摒弃以往抄教参备课,然后再讲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过程,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情,精心编写导学案,另一方面还要和同伴互助、合作、交流,思维碰撞,研讨挖掘。教师潜心教研,乐于学习,学会了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个人潜能。课改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而且促进师生幸福成长。通过几年课改,教师从思想上彻底认可了课改,不再争议搞不搞课改,而是商讨应该怎样把课改推向纵深。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部分撰文批评新课改的那些教师,如今成为课改的坚定拥护者和践行者。
六是赢得许多媒体的关注和肯定。《中国教师报》《未来导报》《陇南日报》等媒体对我们的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2011年中国教育社确定我县为甘肃唯一的全国“课改中国行”大型公益宣讲和示范典型。在陇南师专学术年会上,市教育局专门安排我县就教学改革做了专题发言,得到了与会学者、专家的充分肯定,反响强烈。
三、以加强名师名校长培育为重点,不断激发教改活力,教育管理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一)评选奖励名师名校长,激发教育活力。2011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西和县名教师名学校名校长评选与管理暂行办法》,每年评选名师100名、名校长20名,先进教育工作者20名,课改先进个人20名,育才模范60名,最美乡村教师10名,召开教育发展大会,落实名师、名校长津贴,对教学管理成效显著和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进行重奖。在先进模范的引领下, 2013年,十里初中被陕西师范大学认定为“研究生培养基地”,有几位课改先进个人,教育局破格提拔为其他学校的校长。还有汉源初中、西青永丰小学、卢河九年制学校、石堡九年制学校、实验小学等,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西和课改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二)利用各种培训转变教育理念。我们在全县范围内抽调50名教师组成教研团队,专业涵盖各个学科,先期到外地课改名校学习观摩、认真钻研高效课堂理论,迅速成长。然后深入各校开展以讲座、公开课、示范课为主要形式的指导活动,会诊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全县教育教学中好的经验和做法。2010年全县共分批派出59所学校的596名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等课改名校实地学习,并在2011年秋季邀请山东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同志到我县做课改报告。
(三)统筹管理培训费,保障教研、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教育局将学校办公经费中的5%的培训费统筹管理,在全县均衡使用,保障了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儿基会”项目、赴外地课改名校学习、“万名教师培训”等各种途径培训校长、教师,仅在2011年培训2833人次,专门的培训面达到60%,各种形式的县内培训也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
课改推动了我县教育的大发展。2013年,西和县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11-2013年全市教育质量三等奖”,教育局获得“陇南市体育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全市教育工作综合考核第一名;县委、县政府综合考核第一名,县上十个奖项中共有九个项目获一等奖。
矢志不移地推进课改,是西和县委、县政府的决心,也是西和教育人坚定的信念!
最后,希望大家对我县课改情况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