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您的位置:西和县第一中学>>>书香校园>>>【陇南文史】>>>文章阅读
 
本 类 热 点
  【陇南讲坛·第五讲】清明节习...
  苏轼与仇池
  仇池国的遗民——白马人
  浅论杜甫在陇南的诗歌创作 [...
  西和县文化建设发展综述 [五...
  杜甫在陇南的诗歌创作 [魏泽...
  西和乞巧民俗风情将于七夕节再...
  西和县秦剧《魏孝文帝》将参加...
  【博览】甘肃陇南地理环境
  第四届中国陇南乞巧文化旅游节...
西和抗日战争记事

双击滚屏 【 字体: 】 文章来源:陇南日报 时间:2015-9-4 点击次数:335

  牢记日本侵华历史,国人永远不会忘记。作为抗战后方的陇南市西和县,虽处大山深处,消息闭塞,但民众抗日爱国的激情和全国人民一样高涨。积极宣传抗日,热血青年奔赴战场的事迹可歌可泣,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抗日中小学教师服务团

  1938年,日本侵略者从东北到华北烧杀掠抢,大片河山相继沦陷,爱国志士不堪日寇的凌辱蹂躏,纷纷从沦陷区逃亡至抗日后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大批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组织成立了“抗日中小学教师服务团”,为了宣传抗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分赴各地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9月,‘抗日中小学教师服务团’的一个大队来到西和。大队长是谷凤池,副大队长是焦宗修、王鸿儒,住城内侯家庙(今县公安局)和东后街(今鼓楼街)宋家院。他们到县伊始就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演出了街头戏剧和文艺节目。队员刘老师了解到西和县城流散街头的失学儿童较多,便把他们组织起来,教他们读书识字,并给他们教唱歌曲,如《打回老家去》、《大同府》、《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和《黄河水》等,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对日寇的仇恨。参加教学工作的人员分别在城内鼓楼南小学、女子小学和长道小学,教师有窦士育、张达明、王笑天、张子敬,侯家庙药王殿住的阿夫嫂主管医疗卫生事宜。最使人感动的是国语教师张子敬,课后谈到他背井离乡、亲人送别时泣不成声。音乐教师王笑天教唱《流亡三部曲》时,起初教室里是师生悲壮的歌声,但每唱到“爹娘啊!爹娘啊!何年何月才能回到可爱的家乡……”师生们就一片哭声,个个怒火燃烧。这些老师的言传身教虽己经过48年,现在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抗日战争中“中小学教师服务团”在西和工作的一年中,人们对他们的印象很深,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激励后人。”

 

  西和青年抗日远征军

  1944年4月,日本侵略者陷入持久战的漩涡,给日军转运兵力到太平洋造成极大牵制,导制太平洋兵力不继,不断失败。为此,日军企图以“打通大陆交通线”,将侵华日军各部分贯通起来,联系被切断海上交通的南洋日军。侵略者丧心病狂的恶举,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内,就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的大片国土,沦陷区的人民遭受的灾难苦不堪言。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发出了“知识青年从军”的号召。

  西和县政府遵照蒋介石的“从军通知”,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冬,奉甘肃省征集委员会命令,开展征兵工作,宣传标语有“一寸山河一滴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等。县长王汉杰亲自主持征兵事宜,国民党县党部书记何鸿猷负责知识青年报名登记。第一个报名者为家住县城南关的青年何善友,县政府即为其颁发“青年先锋”锦旗进行了表彰。一月时间共计报名者36人。(本站编者据《西和文史资料》注:另有在兰州、天水上学的西和籍学生报名9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元月一日,西和从军青年人皆骑马,由县党部书记何鸿猷、县政府军事科科员蔡洪送往天水。青年军驻天水期间,大小饭馆对外停业,热情接待入伍青年,表现了天水人民深厚的抗日爱国热情。“青年远征军”开赴汉中受训期间“日倭突告投降”,这支青年远征军因此未能奔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但他们的爱国激情值得我们学习,永远发杨光大。之后,西和从军青年刘志汉、王用谦、任力毅本站编者据亲身采访任力毅资料注:刘系国民学校教员,后两位系西和县立初级中学1944年秋建校招录的首届学生,仅上初中一个学期,县立初中共有六名学生应征入伍)3人自愿留汉中编入二零六师特立的“幼年连”学习文化知识,复员后,又在汉中青年中学继续读书。其余青年按照本人意愿,或复原职、或复学、或留军队继续服役,师部复员管理处一一办理复员手续,发给路费返回西和原籍。

 

  红军抗日宣传标语

  西和、礼县是红军长征主力征战陇南、北上会师的重要地区。1936年8月,红二方面军走出草地,集结哈达铺,积极执行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兵分三路,东下礼县、西和、成县、徽县、两当、康县、凤县等地,开辟陇南临时革命根据地。红军活动期间,留下不少抗日宣传标语,遗憾的是大部分标语随着时间的流逝已不复存在。可喜的是在礼县罗坝乡梁坪村村民梁志军祖宅的南房后墙保存有红军抗日标语“不愿当亡国奴的民众自动起来成立抗日革命委员会!”标语长13米,用红泥浆书写,楷体,自右向左排列,每字大小约为0.6×0.5米。标语正上方悬挂“西礼县文物保护单位,西礼县人民委员会制,1958年10月7日”的保护标志,木牌为白杨木质,墨色字迹已模糊不清。这条标语历经75年,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西和知名人士何文德老先生(已故)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还看见红军在十里铺街头铺面的门板上用红土写的“打土豪、分天地”等方面的标语。这是我亲见亲闻红军过境西和时的情况,给我留下的影响极深。”

 

  抗战时期的西和防空警报

  抗战时期,天水城曾几次遭到日机轰炸,不明信息折腾的市民人心惶惶,苦不堪言。西和距天水不过100公里,过去曾听老人们讲,西和虽未遭日机侵扰,但时有飞机从西和县城上空飞过,县政府为防不测,也建立起本县的防空警报,以西山上钟楼的紧急钟声为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西和县城及周边乡村集镇一直保留着逢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交替赶集的古老习俗。抗战期间,县城遇有逢集日,一旦听到西山上的紧急钟声一响,满街赶集的四乡群众不顾一切仓惶逃离,街道两旁的店铺即刻停止营业迅速关门,倾刻间街道上便不见一人。西和知名学者宁世忠先生(已故)在一篇文中写道“……张老师(张浩岳)教我们唱歌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记得小时候常听到警报声。西山上的紧急钟声一响,警察满街叫喊:警报来了!全城人便纷纷跑向白水河坝的树林里。其实,西和只是蕞尔小邑,日本鬼子不会向这个小地方投炸弹。只因为距西和只有百公里的天水被日寇炸过几次,死伤惨重,这才吓得大家一听到警报就跑,每次总是虚惊一场,到后来大家就习以为常。那时中国空军还不足与日寇对抗,只有支援我们的苏联空军与日军在武汉大战过几次。”

 

          

  作者:蒲立  
审核:xhyz.edu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甘肃省西和县第一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西和县汉源镇  邮编:742100  电话:0939-6627907 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站维护:西和一中教育技术中心  电话:0939—6627904  邮箱:[email protected]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