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您的位置:西和县第一中学>>>新闻中心>>>校园新闻>>>文章阅读
 
本 类 热 点
  【喜报】我校教师贾鹭、杨学为...
  省线公布 西和一中二本以上上...
  我市、我县2011年高考取得...
  西和一中参加2011年全国中...
  我校十位教师参加陇南市201...
  【县“两会”专稿】校长马书强...
  甘肃省2011年高考文理状元...
  【征集校史资料】长期征集一中...
  西和一中勇夺县运动会高中组团...
  【高考导读】本站高考支招,敬...
[交流]《中国教师报》刊发稍峪初中四位教师关于“教材开发”的论述

双击滚屏 【 字体: 】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11-12-27 点击次数:147

【编者按】本学期,稍峪乡九年制学校教师在业余时间大兴网上教研之风,教师屡有论文及教学随笔发表。近期,在中国教师报论坛上,学校多名教师参加了“教材开发”的在线研讨,其中吕建斌、吕强、张七斤、石爱雄四位教师的感悟和经验同期刊发,详见《中国教师报》(410期)。现将论述摘录如下。

 
 【论题】教材开发,佳径在何方
 
  目前,教材版本呈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为教材合理使用提供了可选性。但同时也应看到,现行教材仍有许多不足,为此,教育者也在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改进,比如整合与开发乡土教材等。
  新课程改革倡导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但是,仍有许多教师停留在“教教材”的阶段,他们百分百地相信教材,迷信教材,久而久之,师生也就丧失了共同开发教材的能力。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华丽转身呢?作为“教材”准绳的新课标,我们该如何把握呢?教材的“二次开发”又该如何展开?本期香山夜话邀网友们共话教材开发,希望给予读者们一些灵感与启发。

 [理论篇]
 
□ 张七斤:教材的使用与开发从“导学案”开始
 
  教师如何实现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导学案为这个“转变”提供了广阔舞台和美好前景,从“教材”到“导学案”是教材二次开发的一条佳径。导学案的“主设计师”是教师,而实践者(或使用者)是教师和学生。学生是教学材料的主人,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更是“活”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导学案的编写,应是教材开发的上上策。而导学案的编写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问题化原则。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精细化。从而引导学生浅入深出,主动思考,不断培养他们的学习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只要学生的学习意愿觉醒,学习就是一件快乐而幸福的事情。   
  方法化和层次化原则。教师如何唤醒学生的学习意愿呢?这个问题应贯穿到每个导学案上。教师要对通用教材的内容根据“校情”和“学情”做适当的调整,对教学活动设计加以修改和完善,使其具有趣味性、思维性和层次性,在整节课上学生都会感到有意思且有所作为。   
   课时化原则。新教材有些课例的容量很大,一节课时间很难完成所有的学习量,在导学案的生成过程中,教师就要在充分把握教材内容、教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处理。从而实现教师对教材最大化的使用,学生对知识最大程度的掌握,学生学习力的最大提升。
 
[各抒己见]

□ 石爱雄:
 
  教材使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编者不可能将思维写在教材中,而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反映出来,能够把教材内容内在的规律、技巧和方法提炼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教材的精华所在。

[实践篇]
  
□ 吕建斌:我给教材配了“乡土”味儿
 
  乍看教材的二次开发这个话题,好像遥不可及,无从下手,其实教材的二次开发并不神秘。教师依照新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增删、加工、整合、开发乡土资源等使用教材的过程就属于二次开发。只不过,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上,教师是“二传手”,因而,这种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传”,教师只起到“搬运”的作用,因而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新课改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何为创造性?就是变搬运工为“制造商”,是“我用教材”,而非“教材用我”。凡一切有利于学生学的增删、加工、整合、开发都属于“创造性”。   
  在进行教材二次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多利用乡土资源。每个地方都有本地独特的民俗文化,而这些内容是学生所熟知的,如果使用得当,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笔者曾上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的《诗经两首》,在学习“比兴”这个较难理解的古典修辞时,让学生回忆了两首本地的山歌:“镢头挖了芦子根,老天爷不随人的心,老天爷随了人的心,花儿成了嗷(我)的人。”“盘盘路路盘盘,盘盘路上打旋旋,高山照着(方言,看见)你来了,坐哈(方言,下)拾(方言,起来时的动作)不着起来了。”第一首山歌以“镢头挖了芦子根”起兴,引出对老天的怨恨——为什么自己和心上人不能在一起?而这种令人肝肠寸断的结局,又恰似“镢头挖了芦子根”,这是比和兴的完美结合。第二首以“盘盘路”起兴,“打旋旋”既可以是在山路上徘徊等待的实景,也可以是暗示男主人公盼望心上人时焦急心理的虚景。当远远望见心上人时心情又变得极为喜悦与紧张,那种想见又怕见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到了坐下不能起来的程度。其心情之复杂正如“盘盘路路盘盘,盘盘路上打旋旋”,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矣。巧妙使用了本地山歌学习比、兴这种较为抽象的古老艺术表现手法,因地制宜,语言为当地白话,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效果更好。

□ 吕 强 :开发教材的隐性资源例说 
 
  教材资源有隐性与显性之分,而隐性资源往往易被埋没。如何开发教材的隐性资源?教材的隐性资源似“千里马”,教师和学生就似“伯乐”,教材的隐性资源开发就是“伯乐”发现“千里马”的过程。   
  现举一个初二教材中的数学问题来说明。问题:判断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的对称轴有几条?(参见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37页)问题很简单,简单得无需思考,你就能直呼答案:两条。真的是两条吗?以前从没人质疑过。在数学课上,我们班的学生却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四条,这是任何教参上没有的结论。原来所有的人都用“静”的眼光看这个问题,或者说是凭直觉作出的判断。而我们班的学生是用“动”的眼光来看问题的,他们画了两条相交直线,让一条静止,让另一条旋转,两条直线的相交将呈现特殊的相交——垂直和不垂直的一般相交两种状况,依次对应着四条和两条对称轴(该问题亦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分“特殊”和“一般”两种情况来处理)。这是以前任何书籍上都没有的正确结论,一道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好题就这样被埋没了若干年,被“误解”了若干年。从教材出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得出“未被前人发现”的正确结论。这就是“创新”,这样就是用“活”教材。

 

          

  作者:王学义 转载于《香山会馆》  
审核:xhyz.edu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甘肃省西和县第一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西和县汉源镇文园新村    邮编:742100    电话:0939-6627904
网站维护:西和一中教育技术中心
技术支持: